企业创新,你做对了么?
内容来源:2021年, 领先商业管理媒体世界经理人携手环球资源共同举办“拓新机 行致远”外贸出口系列论坛--东莞站。ATM企源事业合伙人,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特聘创新专家揭应平先生的演讲节选,世界经理人整理编纂。
(ATM企源事业合伙人,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特聘创新专家揭应平先生在演讲中)
很多企业家都会很想创新,但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企业的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话题也非常大,在这里我选了其中的六步,比较重要的。
(1)打造创新文化。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每年都会组织EMBA同学去全球最最顶尖的商学院参访,像哈佛、耶鲁,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伦敦商学院等全球前五名的商学院。2016年的时候,团队在伦敦商学院做了一个交流,伦敦商学院的拉斯杰尔(音)教授,他应该是全球里面做创新文化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教授,给了我们做了一些分享,他在研究了全球大量的企业后,认为决定了一个企业有没有创新能力的第一要素是企业文化。他的观点是说,没有创新的企业千奇百怪,各有各的样子;有创新基因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哪怕这些企业的文化不一样,包括背景,包括维度等等,都没有关系,这些企业的的共通点就是有很强的企业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我在这里把它归纳成道和术的层面。
道,首先就是高层要以身作则,高层本身就要有开放的心态,有创新的意识。第一, 一般很难想象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包括老板是一个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人,但企业最后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是不大可能的;第二,在活下去的前提下能牺牲当前的利益,拥抱未来。创新其实是要投入的,而且投入完全有可能打水漂,但是要有这种牺牲现在赢取未来的心态,或者是文化;第三点,要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是创新就有失败,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要去鼓励,对于失败要做到宽容。 否则只是老板口头上说一说,我赞同创新,但行为上做不到,没有用,这是道的层面。
术的层面,我总结了几方面。一方面,把创新的活动列入考核当中。中兴,华为也一样都是半年考核一次,写你最近这半年做了哪些创新工作,取得哪些成绩。每半年考核的时候,你都要被这个问题来折磨一遍的时候,我想你在工作当中,哪怕不真创新,也得想想我得为半年考核做创新,久而久之,一个企业从上到下做事情都会想想我在这个岗位上能不能做点创新,否则半年考核不好看,这是术的第一个方面;第二方面,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虽然企业家和高层很聪明,可能也很创新,但是只有全员创新才是真的创新,很多时候智慧在民间,我们要鼓励员工提供创新的合理化建议。其他的方面,比如说定期举行创新大赛,定期举行创新的培训,创新是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
(2)将创新的战略植入主战略中
作为一家企业来讲,不需要写很多战略,可能需要一个主战略,但是主战略里面可以包含创新战略,最后把创新战略里面的内容合进去,变成主战略里面的一部分。稍微大一点的公司每年都会定一个战略,稍微再牛一点的东西可能会定三五年的战略,当然战略也有调整,但一定要把创新的因素考虑进去。
创新战略里面主要包括哪些呢?这里我提炼了三点核心点:
第一,识别行业当前的创新模式。首先要知道这个行业里面连续式创新还是颠覆式创新,大部分时候是连续式创新,但现在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也很有可能出现颠覆式创新。以拍照为例,现在手机拍照基本上从大部分场景来讲可以把相机颠覆掉了,做数码相机的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的;还有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对于传统燃油车的颠覆这个趋势已经形成。
第二,确定创新战略的方向,知晓企业创新战略的方向怎么去做。一个是从外看,一个是从内看。从外看,看下外部的环境,上游供应链是怎么样的,下游客户还有同行优势怎么样的? 举一个例子,比如这一两年很多人拿不到芯片供应的时候,公司制定战略可能就不一样,战略可以是从外部联合下游的重点客户来获取芯片,不让竞争对手拿到芯片,把竞争对手熬“死”。 从内看,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强在研发、品牌还是渠道等等去做相应的创新。
第三,要考虑实现创新的方式。比如说你是全部自行研发还是跟别人合作,与别人合作是企业和企业的合作,还是企业和学校、研究所进行的产学研合作。
(3)识别创新机会
可以从客户层面和未来层面去谈,客户层面主要是看现在,未来层面既未来的商业机会,分别从技术视角和价值视角去看,可以用来确定一个公司的竞争方向。
(4)将鼓励创新写入企业的制度
制度固定下来了,时间一长就变成一个企业的文化了,写在墙上的东西严格执行或严格执行变成制度的话,久而久之大家都按照这个来做,就形成了一个文化。
那么哪些东西需要写入到企业制度呢?第一个要去激励创新,要鼓励研发创新。创新人才激励的特殊性,要知道创新人才和生产人才,包括一些财务、HR。比如研发创新的人的激励与其他员工不太一样,他们不一定渴求的是高工资,而是希望跟公司一起成长,希望获得公司增长的额外收益,比如说股权,奖金、期权激励,这些人要的是不一样。还有非对称的激励,就是员工在创新过程中失败了,可能就不惩罚或免于惩罚或小惩罚,但是一旦等他创新成功了,就需要加重奖励,这就是非对称激励。举个案例,我还在中兴通讯的时候,有一位外国专家做了一个创新,后来发现这个创新完全就多此一举,最后只能取消掉了,但中兴没有对这位专家做任何处罚,这就是在鼓励创新。
第二,我们也要鼓励沟通,尤其是鼓励跨部门的沟通。不同部门员工经常交流,对于整个公司创新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种不同职能、不同部门的人在一起经常交流,相互之间促发大家的灵感,增强创新力的专有名词。像任正非讲的,科学家、创造者和创新者不要天天待在实验室里想,偶尔出去喝喝咖啡,跟同行、不同行的人多交流,说不一定一不小心碰撞,想法就出来了。
第三,员工培训,包括创新能力培训和创新方法论的培训。无数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个体创新能力,包括企业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能力的提升来获得整个创新力的提升。
(5)通过数字化转型进行创新
数字化转型既通过新兴技术,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会带来哪些呢?既产品和服务等进行全面融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刚才海尔洗衣机这个案例,到底是产品还是服务,其实就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的融合,这些都是创新。还有营销和渠道等等,都可以去做创新,比如传统的电商,天猫、京东、拼多多,现在还有抖音、快手,直播带货等等。
同时数字化时代对于组织和人才也会重塑,以前多数人会觉得一个公司组织越大、规模越大,带得人越多,实力就越强劲。但在现在的时代不再看你能带多少人,而是看这个团队人均作战的效率,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团队一般负责的是特殊项目的时候,比如像中兴、华为真的讲究大集团军作战,但一些常规的小项目,人少、组织灵活会更合适。
(6)管控创新风险
误区
有加速创新,就要懂得怎么去管控创新,避免陷入创新的误区里去。
第一,不要过早创新。创新的东西,比如生态、供应还没有成熟,创新就很有可能会“死”,领先一步认知是好事,但是行动上只能领先半步,但如果行动上领先一步的话,可能变成先烈,所以第一个不要过早。
第二,不要过快创新。过快创新有可能会耗了你大量的资源,而且做出来的东西有点曲高和寡。
第三,不要过度创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今天的汽车发动机,常规的汽车发动机最高时速280公里,我觉得已经很好,如果说我非要标新立异,我今天的发动机最高时速要把它搞到360,但是在我们摄像头限速60码的时候,你说我花了很多精力创新到360,除了宣传的时候有点作用,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第四,不要盲目创新。创新还是要有章可循,否则盲目创新的代价很有可能就是翻车。
第五,不要封闭创新。在今天这个年代,所有的技术其实都是在快速发展,关起门来做创新,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己认为你自己很牛,其实是夜郎自大,所以不如多看下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然后从外部途径获得一些资源来做创新会更好。
陷阱
第一,范围陷阱。创新的时候不要超出主业太多,否则很有可能会出现主业这一块顾不上,然后创新也没有取得很大进展。很典型的一个情况就是贝尔实验室,大家知道贝尔实验室今年关掉了,原因据我们所知,贝尔本来是做通信的,结果贝尔做了一堆跟通信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大量创新出来,最后没有一样能成为商业化的东西,结果把公司拖垮了。
第二,业绩陷阱。很多企业在业绩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往往是关注当期的业绩,忘了创新,其实很有可能明天就没有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当年的微软,微软在巴尔默年代业绩非常好,但是股票市场对它就是不买账,因为大家认为微软就是一个打补丁的公司,没有未来,你只关注当期业绩。
第三,技术至上陷阱。这种情况常会出现大公司,太多的技术极客认为自己怎么怎么牛,做出来的东西世界第一,很追求这个东西,但是你要站在商业角度来看事情。
针对这几个误区,我们给出四条管控创新风险:
第一,提升创新风险的认知能力。知道哪些东西能做,哪些东西不能做,知道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创新文化怎么做等等,当整体的认知提升了,整个一系列配套的东西才会走向合理有利于创新的地方;
第二,设置财务底线。有一家苏州的企业,出口做得很好,居安思危,每年从日本那边能赚很多钱,但是就是给日本代工,他们就总在考虑如果哪一天如果日本不能出口了,公司怎么办? 所以这几年他们准备拿出一个亿来创新,为什么是一个亿?他们认为公司只能承受这一个亿的亏损,这一个亿没有了,公司也可以照样继续经营,但是如果是要花两个亿,公司可能就破产了。 这就是个好例子,设置一个财务底线,不能创新的时候把公司创没了。
第三,完善创新的制度,刚才讲的创新制度要完善,有利于创新,同时要有适当的踩刹车的措施;
最后一点,培育创新人才,事都是靠人做的,没有好的创新人才,这个企业也不会有相应的创新。
相信在座的企业家听完之后,可能企业很想去创新,现在企业不创新是等死,但是乱创新是找死,希望在座的企业家朋友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方法论。
一周热点
- 2022-06-21会议启动通知|2022(第十八届)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高层论坛将于7月13-15号在重庆召开
- 2022-06-212022年5月份肉鸡市场形势分析—产量保持减少趋势,市场略有好转
- 2022-06-21天邦股份拟更名为天邦食品 10亿转让史记生物股权
- 2022-06-21美国股市低迷是否会影响大豆、玉米市场?
- 2022-06-211-5月我国大豆进口3803万吨,玉米进口1139万吨
- 2022-06-17产能持续去化,生猪价格重心有望上移
- 2022-06-17全球大豆的定价由谁掌控?
- 2022-06-17杨宁:中国正从鸡蛋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型
- 2022-06-17美联储加息落地 豆粕后市是否可期
- 2022-06-16论道畜牧生物产业未来—走进科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