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焕发优秀农耕文化新活力——写在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布之际

来源:畜牧大集网 作者:程天赐 周涵维 时间:2021-11-23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等21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包括20个新增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目前,农业农村部已认定了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世代传承的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和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节用物力”等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这些农业遗产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农产独特、民风淳朴、底蕴深厚,是我们今天三产融合发展的绝佳基础。加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精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彩的农耕文化风景线

各个遗产地独特的农业耕作方式,天人合一的村落形态以及与之相生的精神信仰、民风民俗等,展现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形成了垄稻沟养鱼、稻田坑沟养鱼、稻田深沟养鱼、田塘贯通养鱼和“稻-灯-鱼-菇”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充分利用水、土、热资源,具有典型的西南山地农业特征。

地处珠江口水乡的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巧妙构建了旱涝保收的“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生产模式及“水-果(菜)-草-鱼-鸟”完整的生态链。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孕育出大气辽阔、粗犷淳朴的游牧文化。“冬春-夏秋,逐水草而居”的四季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遗产地以“牧民-牲畜(五畜)-草原(河流)”为主体、和谐共生的游牧生产系统,产生了“蒙古族长调(乌珠穆沁长调)”“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蒙古族搏克”“乌珠穆沁伊茹勒(祝赞词)”和“乌珠穆沁婚礼”“乌珠穆沁服饰”等灿烂丰富的文化形式。

西藏乃东青稞种植系统则展现出一幅壮丽的高寒农业景观。山南市乃东区是青稞的驯化起源地,拥有至少3500年的种植历史。这方土地上,开垦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块农田,建筑了第一座宫殿,书写了第一部经书。至今,为纪念西藏第一块良田“萨日索当”,每年春耕时节,雍布拉康宫殿山脚下的农户都会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萨日索当”田间,举行隆重的开耕仪式。

每一项农业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复合生态系统,为我们有效地留住美丽乡愁。其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堪称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

珍贵的农业种质资源库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一个珍贵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对我国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来说都具有重要价值。

安徽太湖山地复合农业系统内的各个村落,人们至今沿袭着传统的种养模式,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作物和畜禽品种。在作物品种方面,保留有52个传统品种,其中,红米稻、丁香柿、米枣、八月瓜等属遗产地特有品种,黄金糯、黑节糯、红壳糯、雪花糯等属传统珍稀糯稻品种。在畜禽品种方面,保留有多项珍稀国家级和省级畜禽品种资源,例如,太湖六白猪,太湖小黄花鸡,大别山牛等。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石榴栽培历史已有2000余年。山东峄城石榴种植系统区域内有着世界最大的石榴古树群落,园内树龄100年以上的石榴古树3万余株,地径20厘米以上的预备石榴古树资源达1.8万株以上。千年以上的青檀有36株,100年以上青檀古树群500余株。峄城“中国石榴种质资源圃”目前保存国内外石榴品种资源370余个,是国内最大、最丰富的石榴种质资源圃。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种植的百年蔗品种是目前世界上甘蔗寿命最长的品种。据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调查表明,百年蔗是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乃前村农民魏世早的先祖栽种的,一直未换过种,每年都会萌发新株,至今已有294年,在世界甘蔗栽培史上实属罕见。

只有土地才能保护种质资源,只有不断成长的活态保护才是最可靠的保护方式。遗产地多样的农业地理环境和多边的气候条件使得大量传统的农业品种在不断种植、养殖中得以延续。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意义更加凸显。

护好遗产推进共赢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超越时间的重要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是祖先给我们的珍贵馈赠。它可以赋能乡村振兴。它是培育特色品牌农业的重要依托和先天优势,又是发展乡村旅游极具魅力的看点。它成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遗产地乡亲们致富的聚宝盆。

广东茂名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依托古荔枝群落景观,重点打造全国首个荔枝主题的国家农业公园,宣传茂名“大唐荔乡”名片,促进荔枝种植生产和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相结合,拉长了产业链。

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所在区域内有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62家,蚕桑衍生产品生产企业40多家,茧丝及蚕桑副产品加工等综合产值达到3亿元。

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在产业链的中段涌现出大批稻(米)鱼食品加工企业,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稻花鱼与糯米食品,深受市场青睐。

事实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文化遗产所体现的生态理念与实践,提供的绿色食品,蕴含的丰富农耕文化、怡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无一不高度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优秀农耕智慧,对今天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一些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遗产地不同程度存在农业物种、传统技术、农业景观、文化表现形式等不断减少、减弱的问题。因此,在发掘认定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必须压实遗产地保护传承责任,提升遗产地居民传承保护意识,强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落地实施,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让农业文化遗产之花更加娇艳美丽、生机勃勃,真正推动遗产地以文育人建设文明乡风,产业创新支持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进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