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物营养 » 正文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研究进展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1 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

关于河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根据河蟹蟹体组织蛋白质的组分,作为设计配合饲料蛋白质组分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河蟹对天然铒料的选择摄食习性,进行试验设计。徐新章等(1998)用20μm-40μm胶囊饲料饲养蚤状幼体,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45%。韩小莲等(1991)根据幼蟹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贻贝、糠虾、乌贼、玉米蛋白粉、黄豆粉为主要蛋白源,研究指出河蟹从大眼幼体至II期幼蟹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5%,幼体脱皮时间短、变态整齐、成活率高达86.5%。徐新章(1998)采用0.618法计算配饵中心需氨基酸含量的方法配制饵料,以鱼粉、黄豆、熟豆饼、玉米、面粉、麦麸等为原料,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为17.668%,得出大眼幼体到体重0.1g蟹饵料中适宜的蛋白 质含量为48.6%,饵料系数为1.155。徐新章等(1992)用正交L16(4的5次方)表设计,以0.618法优选出饲料蛋白质各水平值进行试验,以成活率为指标,发现体重为0.1g的幼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41.7%。为了进一步探讨河蟹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和其它生长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的差异,陈立侨等(1994b)采用酪蛋白、明胶和酵母粉为蛋白源,以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质利用率及试验后蟹体的生化组成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6g-10g河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34.05%-46.50%,每100g蟹日蛋白质需要量为2.04g-2.79g。钱国英等(1999)采用正交L18(3的7次方)表,用酷蛋白作为蛋白源制成含蛋白质36%、40%、44%的试验饲料,在水族箱中对体重19g-25g的河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饲料中含40%-44%蛋白质具有显著的促增重效果,高的生长比率,良好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P<0.01)。樊发聪(1989)以河蟹食性为依据,得出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46%,饵料系数为2.2。有学者通过养殖效果的比较试验来筛选实用饵料配方,发现河蟹饲养前期粗蛋白质含量为41%,中后期35%,动植物蛋白比1.6:1是较为适宜的(刘学军等1990)。

据以上资料表明,河蟹不同生长时期蛋白质需要量不同,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为45%,大眼幼体至0.1g幼蟹为48.6%,体重0.1g以上的河蟹为35%-45%。

河蟹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其实质是对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需要。河蟹对必需氨基酸需要的种类,目前认为与对虾相似,即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10种。各种氨基酸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生长试验和放射同位素标记测定法加以确定。但还未见用同位素C14标记法加以确定。Phillips和Brockway认为与动物体必需要氨基酸(EAA)组分相近的饵料即为该动物的最适饵料,为此,不少学者采用分析不同阶段河蟹肌肉氨基酸的方法,不估测河蟹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98)。陈立侨等(1994a)用豆饼替代鱼粉适宜添加量的研究中,以河蟹体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为标准氨基酸,把必需氨基酸供求比(河蟹体蛋白必需氨基酸/饵料蛋白必需氨基酸)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当豆饼添加量超过43%,鱼粉比例低于30%时会引起蛋氨酸不足,蛋氨酸成了限制氨基酸;但当鱼粉超过40%,豆饼低于29%时,则造成组氨酸和精氨酸的不足,此时组氨酸和精氨酸成了限制氨基酸。总的来说,有关河蟹不同生长时期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限制性氨基酸的种类以及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等还缺乏系统入的研究。

2 脂类和能量需要

脂类在虾蟹类生长和生殖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河蟹不同生长时期脂肪需要量不同。徐新章(1998)用正交设计法得出,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脂肪需要为6.0%,大眼幼体至0.1g以上的河蟹为6.8%而对于5g-10g的蟹种,当粗蛋白为34%-37%时,脂肪需要量约3%,可获得较高的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陈立侨等1994b)。刘学军等(1990)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河蟹的高产试验中,得出河蟹饵料粗脂肪的适宜含量为5.2%。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8)认为饵料脂肪含量8.7%时,河蟹生长好,且不存在饥饿残杀现象,成活率高。钱国英等(1999)采用正交L18(3的7次方)表,用鱼油作为脂肪源制成含脂肪4%、6%、8%的试验饲料,在水族箱中对体重19g-25g的河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饲料中含有4%-6%脂肪具有显著的促增重效果,高的生长比率,良好的饲料系数。

饲料中磷脂含量对虾蟹类的生长和性腺发育有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甲壳动物有限的磷脂合成能力,磷脂必须从饲料中获得。如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可促进虾蟹类的生长和成活。同时饲料中磷脂成分直接影响甲壳动物体磷脂的含量,而对于虾蟹类来讲,磷脂对其脂肪在体内的转运和利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即外源性脂类经开肝胰腺的消化、吸收,储存和转运至其它组织过程中,磷脂的作用极大。蜕壳前虾蟹类整个体脂中的磷脂含量增加,主要是肌肉组织和其它磷脂的增加。由于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和组成对膜的韧性、流动性等影响极大,所以体脂中磷脂含量的增加对十足类顺利完成蜕壳至关重要。池塘养殖条件下,如果缺乏磷脂,在早期可能影响肌肉组织的正常生长,因为饵料中磷脂含量对虾蟹类肌肉组织磷脂的含量有显著(肌肉中脂肪80%是磷脂)。磷脂缺乏,在肝胰腺中积累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运出,也影响其它组织对能源物质的利用,造成这些组织的滞育。这些都可能造成中性脂在肝胰腺中过早过多的积累,从而会促使河蟹提早蜕皮。缺乏磷脂,也可能影响膜组织的柔韧性,所以在蜕壳以后其组织的伸展性较小,加上提早蜕壳缩短了蟹的增长,所以与正常发育的蟹相比,早熟蟹的规格都比较小。

饲料中蛋白质与磷脂的配比不当,比如,蛋白质含量过高和营养过剩,由于磷脂的缺乏,可能造成吸收的蛋白质转换为组织蛋白的效率降低,不得不将多余的蛋白质转换为脂肪在肝胰腺中储存,肝胰腺的储存脂肪在短时期内显著升高,这在河口蟹(方蟹科)已证实(Kucharski 等),从而引起提早蜕皮。虾蟹类只有极有限的合成胆固醇的能力,而胆固醇也是生物膜脂类的组分之一,同时又是固醇类激素如蜕皮激素的前提物,如果饲料缺乏胆固醇,也必将影响虾蟹类的生长和蜕皮。

饲料脂类脂肪酸的组成,特别是C18:2和C20:5(EPA),C22:6(DHA)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虾蟹类的必需脂肪酸,对虾蟹的生长、生殖和蜕壳也有重要影响。而且有试验还证实虾蟹类都优先将饲料中的PUFA合成体磷脂的成分。李淡秋等(1992)对一秋龄和二秋龄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河蟹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很大,约为70%-83%,而其中多烯脂肪酸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又占很高的比例。此外幼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成蟹,而单烯脂肪酸的含量又显著低于成蟹,幼蟹的二十二碳四烯酸比成蟹高出2倍多。有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对提高大眼幼体育成III期仔解的成活率有较显蓍的作用,并能加速仔猪的蜕皮;而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仅能提高幼体到I期仔蟹的成活率。另外,饵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显著地影响仔蟹体内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成永旭等1998)。

关于河蟹能量需求方面的资料很少,林仕梅等(1999)对体重9.75g左右的河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最适蛋白能量比(P/E)为28.93mg/kj。关且发现体重10.5g-14.2g的河蟹最适可消化蛋白与可消化能量比(DP/DE)为28.46mg/kj。钱国英等(2000)在水族箱中用体重19g-25g的河蟹研究了配饵中能蛋比与蟹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蟹体的生长、SGR和PER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和能蛋比下降呈上升趋势,饲料系数则下降。当粗蛋白质为44%,能蛋比为45kj/kg时,可获最大生长和饲料效率。

河蟹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饵料蛋白,但也能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有研究表明河蟹对脂肪的消化率高达85.69%-88.39%,而且还能利用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

3 糠类需要

徐新章等(1990)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指标认为蚤状幼体配饵中糖的适宜含量为20%,为最次要的因子,而纤维素居蛋白、脂肪之后,成为第三限制因子,其适宜含量为4%;大眼幼体至0.1g幼蟹配饵中糖的适宜含量为21.2%,纤维的适宜含量为4.9%;体重0.1g以上的河蟹配饵中糖和纤维素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1.0%、7.8%,均明显高于蚤状幼体的需求量,且在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无机盐各因素中,糖是第一限制因子,表明影响成活率的首要限制因素是糖。陈立侨等(1995)发现糊精添加量高于47%时,除蟹的生长率明显下降外,还影响到机体营养物质的积累,致使全蟹水分偏高而蛋白质含量下降,这可能因饵料中糊精含量过高,影响河蟹的蛋白质利用率所致。但饵料中添加37%的糊精对蟹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粗纤维一般不能为虾、蟹利用,但却是维持虾、蟹类健康所必要的。饵料中适量的粗纤维具有刺激消化酶分泌,有助于消化道蠕动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但过量添加会影响虾、蟹的生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8)试验表明,饵料中含6%左右粗纤维对河蟹生长发育有利。

当然,深入了解与河蟹糖代谢有关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阶段对糖的利用率等,有利于促进河蟹生长,节约饵料蛋白质,降低饵料成本。

4 无机盐需要

河蟹虽可通过鳃从水环境中吸收一些矿物质,但不能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而目前仅见矿物质总量和钙、磷含量对河蟹生长影响的一些报道。

钙和磷对于甲壳动物的生长发育、营养物质代谢以及生命活动等极为重要。陈立侨等(1998)报道,河蟹不同生长阶段钙含量相差不大,在11.12%-14.99%之间。而相应生长阶段磷含量的变化较大,分虽为大眼幼体0.759,0.1g幼蟹1.50、9g-10g幼蟹0.56,120g-150g雌蟹0.27、120g-150g雄蟹0.25,不同规格蟹磷含量最大可相差6倍,相应它们的钙、磷比值在之间变化,高低之比为5.9倍,这种差别是由于体内磷的变化造成的。作者在池塘养殖试验中发现,雄蟹(性未成熟)体组成钙、磷含量均高于雌蟹(性未成熟),分别为5.51%和7.59%。反映出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雌、雄蟹个体在营养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徐新章(1998)报道,蚤状幼体I期至大眼幼体最适Ca/P比为2:1,高于或低于此比值时,对蚤状幼体的生长变态均不利。大眼幼体至0.1g幼蟹1.5:1,体重0.1g以上的河蟹为2:1。陈立侨等(1994c)用CaCl2调节水中钙硬度为50mg/l,当饵料含钙0.5%时,体重1.32g的河蟹最适Ca/P比为:1:1.90;随含量的增加和比例的下降,河蟹的生长率和蛋白质利用率等指标明显下降;另外,蟹体的钙、磷含量并不随饵料中钙、磷含量的不同而变化,但水中添加钙的试验组,螯体的钙较未添加组提高了7.3%-15.8%,磷提高了1.4%-15.6%,而Ca/P比恒定。我们在养殖蜕壳及生长,用CaCO3调节水中钙硬度,发现有利于河蟹蜕壳及生长,提高了成活率。

Hatcher(1994)也指出,饲料中N:P比能较好地反应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营养价值,特别是要提高磷的比例,这是因为在生长过程中,体中含磷成分的变化比较快速,如生物膜中的磷脂、核酸和ATP等。动物体每天磷失去的比例要大大高于氮失去的比例,所以饲料中磷的含量是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陈立侨等(1998)证实了河蟹不同生长阶段,蟹体的磷含量变化较大,也说明河蟹对磷的需求量较大。

关于河蟹对其余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营养生理及相互关系未见报道。还需进一步研究。

5 维生素需要

维生素是维持甲壳动物正常生理功能必需的营养素。实际上河蟹对维生素需求量受种类、发育阶段、饲料组成和品质、环境因素以及营养素间的相互关系等影响,较难准确地确定。

有关这方面报道极少。有资料表明,饲料中添加VB110mg/kg,VB220mg/kg,VB620mg/kg,VE40mg/kg,VA2500IU,VD250IU,VC100mg/kg,肌醇100mg/kg,生物素0.1mg/kg,胆固醇250mg/kg,氯化胆100mg/kg。以增重为指标,比对照组增重大。林仕梅等(2000)采用L9(3的4次方)正交设计法,配制9种不同VC、VE、肌醇、胆碱水平的配合饲料喂养中华绒螯蟹,测定蟹体的增重。试验结果表明,VC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最大。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中VC的适宜最为100mg/kg,VE为45mg/kg,胆碱为400mg/kg。

总之,蟹的营养学研究和饲料开发滞后。轮虫、丰年虫是育苗应采用的优质饲料,但有些育苗单位考虑到减少投入,用蛋黄、鱼糜等作饵料,造成育昔水败坏,而且不能满足其营养要求,是得不偿失的,应该大力推广使用优质的饲料。除了增加轮虫、丰年虫的生产供应外,要积极开发在水中稳定性强的高质量人工微颗粒饲料,以满足大规模育苗的需要;成蟹的营养需求亦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阶段开发和推广各种优质的蟹全价配合饲料。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