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物营养 » 正文

未来家禽营养研究展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在过去的50多年中,家禽营养取得了难以置信的研究成果。由于数学原理、线性规划和计算机的应用,家禽营养需要量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家禽生产体系也逐步完善,家禽生产成为最有效的高蛋白的生产途径。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的卫生和安全,家禽的生产面临着新的挑战,家禽营养研究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家禽早期的营养

   

   家禽早期的营养仍然是家禽营养的一个重点,因为早期的营养状况可能会影响动物肠道的发育,甚至后期家禽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现代家禽生产要求进一步缩短出栏时间,缩短生产周期,这就需要提高家禽在孵化出壳后第1周的采食量。大量研究也表明,给刚出壳家禽饲喂适宜的日粮或在出壳前往胚胎中注射营养物质能促进肠绒毛的发育,改善家禽的生产性能。这种方法对火鸡的作用效果比肉鸡更为明显。为了提高家禽出壳后第1周营养物质的利用及改善肠道的发育,应不断完善现有的饲养体系。

    

   

   2.降低日粮氮磷水平,减少氮磷向环境的排放

   

   在美国以及欧洲的很多国家,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禽肉产品的卫生、安全、营养价值,以及家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众所周知,家禽排泄物中氮磷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此,我们需要调整饲料配方,提高氮磷的利用率,尽量降低氮磷的排泄量.

   

   2.1降低日粮中磷的水平

   

   多年来,在配制家禽日粮时,往往要保证肉鸡日粮中足量的磷水平。理由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是对于生长家禽来说,其强健的骨骼结构是最重要的特性。在肉鸡生产中,软骨病、软骨发育障碍、扭曲腿是肉鸡生产中常见的腿病。虽然这些腿病的发生并不仅仅是日粮中磷缺乏的结果,营养学家们也不愿把磷的水平降到最低。现在,考虑到排泄物中磷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不得不降低肉鸡饲料中磷水平。同时,为了保证家禽有效磷的需要,植酸酶开始在肉鸡饲料中广泛应用。目前,植酸酶产品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热稳定性差。而制粒是肉鸡饲料最理想的加工方法,它能使肉鸡达到最佳生产性能。因此,饲料工业不可能为保持植酸酶的活性而放弃制粒工艺。而且,由于将来要加大纤维素含量高和体积大的原料的使用量,制粒可能成为饲料工业的必不可少的工艺。因此,研制热稳定性植酸酶产品势在必行。

   

   2.2降低日粮粗蛋白水平

   

   20世纪50年代,蛋氨酸开始应用到禽日粮的配制中。现在,蛋氨酸在家禽营养中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日粮总蛋白质水平。其作用远超过赖氨酸,因为大豆粕中含有足量的赖氨酸,最近,也出现了色氨酸和苏氨酸商品,但由于产品价格等因素,它们还未能在家禽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它的氨基酸产品还处于空白阶段。由于合成氨基酸添加,日粮氨基酸的平衡性得到提高,在保证动物对氨基酸的需要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日粮蛋白质水平。然而,一旦蛋白质总水平降到一定程度,动物生产性能就会恶化。所以,目前日粮蛋白水平还不会大幅度降低,除非我们对这种下降有了全面清楚的了解。

    3.降低动物性蛋白的使用量

   

   在美国,降低日粮磷水平的要求也限制了动物性副产品,如肉骨粉的使用。肉骨粉不仅可为动物提供品质优良的钙磷,同时也是必需氨基酸的一种很好的来源,所以,肉骨粉已成为饲料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以前,在美国,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在日粮配方中占5%~7%,但现在已降至3%,原因是消费者认为,如果在肉鸡日粮中添加动物性副产品,则人们食用鸡肉可能会导致疯牛病的发生。目前,美国政府还没有强制性限制动物性副产品的使用,但由于消费者对肉品安全的关注,这项禁令迟早要发布。到那时,我们要注意防止日粮中氨基酸、钙磷以及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的缺乏。众所周知,锌是肉鸡的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而植物性蛋白,如大豆粕中锌的含量很低,而且其中的大部分磷与植酸螯合,难以被动物利用,所以动物性蛋白禁用后,要特别注意锌的缺乏问题。另外,动物性蛋白的禁用也会造成维生素的缺乏,但这个问题可通过在日粮中添加商品维生素得以解决。

    

   

   4.家禽营养需要量的调整

   

   传统上,营养需要量是以实验为基础,以经济刺激为推动力建立起来的。然而,按此模式建立起来的营养需要量没有考虑到环境、性别、饲养密度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建立一种动态的模型,以便更准确地估计家禽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减少过量营养素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压力。遗憾的是,这样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少,很多家禽研究机构更注重研究的“科技含量”,而不注重研究的实用性。

    

   

   5.抗生素的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来,抗生素已在饲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初,由于传染病的普遍存在,运用抗生素主要是为了抑制感染病的发生发展。后来,抗生素逐渐用于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这些抗生素,如杆菌肽锌、斑贝霉素主要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环境来发挥作用。与消费者的观念相反,这些抗生素不能被机体吸收,没有药物残留,也不会通过食肉传染给人类。然而,近年来,在欧盟和美国,抗生素的运用受到了严格的监测。美国已经通过立法限制促生长抗生素的使用,人们也认为畜禽运用抗生素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因素,一些家禽公司也转而生产无抗肉鸡。调查表明,在美国,98%以上的肉鸡生产厂家在日粮中不再使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抗生素的停用,欧洲的家禽生产已经受到坏死性肠炎的威胁,这个问题虽然可通过饲喂典型的玉米豆粕型日粮得到有效控制(因为该种类型日粮在肠道后段不会产生大量的发酵物质),但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在,已有一些新的产品如益生素、寡聚糖来替代抗生素,但这类产品的作用效果不稳定,还有待于研究。

    

    6.新的饲用酶制剂的开发利用

    在过去的10年中,非淀粉多糖酶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大麦和小麦的消化率,对以这两种谷物为基本能量来源的地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直到现在,提高豆科类特别是大豆粕中的寡糖消化利用的酶类还处于空白阶段。寡糖不仅自身的营养价值低,而且对其它营养素的消化利用有不利的影响,而且寡糖使排泄物粘度增加,可能引起家禽腿病的发生。如上所述,动物性副产品的利用量可能会不断减少,所以,迫切需要开发利用有效、稳定的酶制剂。

    

   

   7.大豆粕加工工艺的改进

   在美国,50%以上的豆粕用于家禽生产,尽管家禽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其中的寡糖成分。过去,大豆加工的目的主要是得到油产品,其加工的工艺是先提油后烘烤。这样生产出的豆粕一般仅用于反刍动物的饲喂。现在,豆粕是主要的产品,可以用于饲喂单胃动物。而且,已有方法用于除去豆粕中的大部分寡糖,使之成为单胃动物的一种更有价值的蛋白质资源。然而,大豆加工工艺的溶剂提取系统对环境及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该加工方法也遭到质疑。豆粕的加工方法还有待于改进。

    

   

   8.新原料的开发和利用

   

   未来的家禽业需要更多新的或改良的品种作为饲料原料。在美国,玉米-豆粕型日粮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这种现状还将持续下去,将来,可可豆等其它一些蛋白质饲料的用量将逐渐增加。但大豆和玉米的主导地位在未来的25年中不可能发生重大改变。近年来,作物育种专家运用基因工程原理,开发了一系列基因改良作物,不但提高作物的产量、抗病虫害的能力,还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其中最主要的基因改良作物是高油玉米,高油玉米的蛋白质品质比一般玉米高,氨基酸平衡性好。在家禽生产中,玉米提供了其蛋白质需要量的1/3左右,所以,玉米蛋白质品质的提高可大大降低家禽对其它蛋白质饲料的需要量向环境中排放的氮量。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基因工程降低玉米和大豆中植酸磷的含量,从而降低家禽磷的排泄量的愿望可能实现。但是,这些领域的发展要受到政府调控、国际贸易壁垒和消费者的影响。尽管人类已经运用基因选择原理生产出了一系列新的家畜、谷物,使之向有利于我们生活方式的方向发展,但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基因改良作物是不受欢迎的。

   

   此外,随着消费者对家禽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更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品质优良、营养健康的禽肉,来自自由放养家禽的禽肉和脂肪含量低的禽肉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因此,我们要通过营养措施,更经济有效地生产这类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来源:《Poultry International》2000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