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氨水(浏阳氮肥厂生产,浓度20%~30%)、石灰水(浓度1%)、尿素(浓度5%)和EM微贮制剂(湖南省畜牧局提供)。
1.1.2 晚稻稻秆,从当地农户收购。
1.1.3 精料添补料(ME10.45MJ/kg,CP15.8%),添加剂预混料(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研制,主要由微量元素、维生素、药物添加剂、调味剂等构成)。
1.1.4 浏阳黑山羊50只,其中母羊25只,公羊25只,4月龄左右,平均体重12kg左右。
1.2 方法
1.2.1 稻秆处理
1.2.1.1 氨水处理在室外选择地下水位高、向阳而平坦的地面铺上薄膜,于薄膜上放好托板,再在托板上垛上扎成小捆的风干稻草(含水量20%~30%),按每50kg稻草1.75kg无水氨的比例计算好需要的氨水用量,将氨水用盆盛好后,向垛中央灌注,然后用薄膜将四周扎严,密封30d,启开后自然通风2d~3d,再直接饲喂。
1.2.1.2 石灰水处理将稻草切成2cm~3cm长,放入水泥池中,然后加入已配制好的1%的生石灰水适量(以将全部稻草拌湿均匀为度),再在原料上压以石块,加入石灰水让其全部淹没,浸泡24h,取出稻草,滤出残存液,即可饲喂。
1.2.1.3 尿素处理在挖好的土窖底部和四周铺上薄膜,再将已切碎(2cm~3cm长)的稻草填入窖中,每放一层稻草,就均匀地撒上等重量的已配制好的尿素溶液(浓度5%),边填边压紧,直至填满,然后密封盖严,30d后即可开启,通风2d~3d即可直接饲喂。
1.2.1.4 EM微贮处理首先按说明在已配制好的营养液中将EM激活,制成稀释菌液;然后将已切碎(2cm~3cm)的稻秆放入四周铺满塑料的土窖中,菌料、食盐、玉米粉占稻秆比例分别为0.2%、0.3%和2%,铺一层(30cm厚)撒一层菌液和玉米粉。用脚踩实,压紧,最上一层铺满20cm厚的稻秆后将塑料折垫密封,再在塑料上铺一层20cm厚的砂土,30d后起封,通风晾干即可饲用。
1.2.2 饲料添补料配制
根据山羊的营养需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制定出山羊添补料配方(见表1),其营养含量为代谢能10.45MJ/kg,粗蛋白15.8%,山羊预混料由本所研制生产。
表1 山羊精料添补料组成及营养成分 %
原料 |
配比 |
营养成分 |
含量 |
---|---|---|---|
玉米 |
30.5 |
代谢能/MJ·kg-1 |
10.45 |
米糠 |
25 |
粗蛋白 |
15.8 |
麦麸 |
20 |
钙 |
1.59 |
菜粕 |
15 |
磷 |
0.93 |
鱼粉 |
3 |
|
|
骨粉 |
2 |
|
|
贝壳粉 |
2 |
|
|
食盐 |
1.5 |
|
|
预混料 |
1 |
1.2.3 试验的分组
试验共分成氨水组(A),石灰水组(B),尿素组(C),EM组(D)和对照组(E)5组,每组浏阳黑山羊10头(公、母各5头),年龄、体重基本一致。
1.2.4 饲养管理
试验前对供试羊只进行统一驱虫、编号,分栏舍饲,定期投料,日喂两次,自由饮水。预试期7d,预试期日粮配比为:未处理稻秆50%,玉米30%,菜饼20%;试验日粮为:添补料按200g/只·d计,稻秆计量不限量。两者混合饲喂,每日饲喂量以饲糟中剩余料占日采食量的10%为度,称取记录剩料量,试验期共45d。
1.3 观察测定项目
1.3.1 处理稻秆物理性质的变化、适口性和采食量的测定。
1.3.2 稻秆化学成分和瘤胃干物质消失率(DMD)值测定采集处理和未处理稻秆样品,用凯氏定氮法测定CP;用Van-Soest(1972)法测定纤维素成分;用瘤胃尼龙袋法测定样品在瘤胃中48h的干物质消失率(DMD)。
1.3.3 体重变化预试前、试验前和试验结束逐头空腹称重。
1.3.4 统计分析用方差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秆经处理后物理性质的变化、山羊对处理稻秆采食量及适口性测定
由表2可以看出,稻秆经不同的处理后,从质地上看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手感都比原来变得柔软,除石灰处理组稻秆有发霉现象外,另外3个处理气味良好,颜色由原来稻秆的浅黄色变成了褐色,以氨水组最明显。
在预试期的后5d,连续测定山羊每组相对应处理稻秆的采食量,然后取其平均值,结果表明:A、B、C、D、E组的采食量分别为:250g/只·d、400g/只·d、184.3g/只·d、552g/只·d和152g/只·d,以EM微贮组的采食量为最高,达552g/只·d,分别是氨水组、石灰水组和尿素组的1.21倍、0.38倍和2.0倍,比对照组高2.63倍,从采食量看,EM处理稻秆显著的比氨水和尿素处理要好(P<0.01),而石灰水处理介于EM处理和氨处理之间。<0.01),而 石 灰 水 处 理 介 于 EM处 理 和 氨 处 理 之 间 。
表2 经不同处理后的稻秆物理性质的变化
项目 |
颜色 |
气味 |
手感 |
采食量 |
---|---|---|---|---|
氨水组 |
茶褐色 |
有糊香 |
很柔软 |
250g/只·d |
石灰水组 |
黄色 |
略有石灰水味 |
较柔软 |
400g/只·d |
尿素组 |
淡茶褐色 |
稍有清香 |
柔软 |
184.3g/只·d |
EM组 |
淡茶褐色 |
有清香 |
柔软 |
552g/只·d |
未处理组 |
浅黄色 |
无味 |
硬 |
150g/只·d |
2.2 稻秆处理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通过对处理和未处理稻秆化学成分的分析测定,结果反映了稻秆低蛋白(5.9%)高纤维的特点(见表3),纤维素组分中,以中性洗涤纤维(NDF)为主,占64.0%,它主要是秸秆的细胞壁部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少量的矿物质和蛋白质,这部分的营养价值如何(质和量的差别),基本上决定了整个秸秆的营养价值。由表3可见,经氨化处理后的稻秆粗蛋白含量能显著提高,分别是处理前的93.2%和81.4%,这主要是增加了其中的氮素含量;稻秆经石灰和微贮处理后,粗蛋白有所增加,但从本试验结果看,基本不明显。
经处理后的稻秆,NDF和LIG含量均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尿素组LIG除外),但下降的幅度均不到2个百分点。Sundstol F.和OwenE?Chandras.和Jackson, M. G.,以及我国的中国农业大学冯仰廉等通过对处理秸秆的切片等分析发现,化学法处理稻秆可以破坏其植物细胞壁中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系的复合结构,同时可使秸秆中的纤维素膨胀,增加纤维素之间的孔隙度和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消化率。
表3 经不同处理后稻秆化学成分的变化 %
项目 |
DM |
CP |
NDF |
ADF |
HC |
CEL |
LIG |
NDS |
---|---|---|---|---|---|---|---|---|
氨水组 |
92.5 |
11.4 |
62.4 |
41.2 |
20.6 |
31.2 |
4.9 |
37.6 |
石灰水组 |
92.4 |
6.0 |
61.8 |
40.5 |
19.8 |
30.6 |
4.5 |
36.8 |
尿素组 |
92.8 |
10.7 |
62.8 |
40.2 |
22.3 |
31.0 |
5.1 |
37.2 |
EM组 |
92.6 |
6.4 |
60.9 |
41.5 |
20.4 |
30.9 |
4.6 |
37.4 |
未处理组 |
92.3 |
5.9 |
64.0 |
42.2 |
21.8 |
31.4 |
5.0 |
36.0 |
注:DM(Dry matter)干物质;CP(Crude protein)粗蛋白;NDF(Neutral deyergent fibre)中性洗涤纤维;ADF(Acid detergent fibrt)酸性洗涤纤维;HC(Hemicellulose)半纤维素;CEL(Cellulose)纤维素;LIG(Lignin)木质素;NDS(Neutral detergent solubles)中性洗涤可溶物。
2.3 不同处理稻秆在山羊瘤胃中消失率变化
根据笔者对稻秆全植株及稻秆不同部位在山羊瘤胃中不同时间的消失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在瘤胃内停留时间的延长,稻秆DMD值相应增加,但到48h时基本趋于稳定。故本试验对不同处理稻秆测定了其在瘤胃内48h的消失率。由表4可知,就DMD值而言,与未处理稻秆比,均有所提高,以EM组提高幅度最大,达53.64%,比未处理稻秆提高3.17个百分点,其次是氨水组,总的提高幅度在1.5个百分点~3.2个百分点之间。纤维各组分NDFD、ADFD和ADLD值均有增加的趋势,但与未处理稻秆相应值相比,其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4 不同处理稻秆纤维素在山羊瘤胃体内48h消失率比较 %
项目 |
DMD |
NDFD |
ADFD |
ADLD |
---|---|---|---|---|
氨水组 |
52.06 |
<p style="margin-top: 4px; m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