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饲料、污染、食品安全。
饲料污染即食品污染,饲料的安全与卫生直接影响到饲喂动物的安全与健康,间接影响到人类的安全与健康。被污染的饲料有的直接造成动物中毒发病,给动物生产者带来经济损失,有的通过饲养动物的排泻造成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有的在动物体内大量蓄积,通过畜产品进入人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近年来,消费者对生活的期待和要求不断提高,其中之一是对健康和饮食的重视,对动物产品来说,消费者有权要求肉、蛋、奶和水产品不但营养丰富、质量稳定,而且没有来至异物、添加剂和细菌的污染。所以人们对通过食品链能够影响人类健康的饲料污染越来越重视。1998年,英国疯牛病的传播和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事件的发生都是由饲料污染引起。
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仅有二十年的历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饲料工业着眼于量的满足,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就达到了年产量六千多万吨,产值一千多亿元的规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再仅仅是量的满足,更看重质量的提高。而饲料作为人类食品链中重要的一环,它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动物安全和人类安全。“安全饲料=安全食品”的口号被提出来,并且越来越深入到饲料生产有关的工业。
目前饲料污染主要来至于以下几方面:
1.饲料原料污染
配合饲料是将各种原料根据动物营养要求按一定配方比例加工配合在一起,满足动物生产需要。饲料原料受到污染势必造成饲料污染。
1. 1原料生产污染
植物性原料生产时,生产地土壤、水源污染造成重金属污染、微量元素超标或缺泛、农药残留、收割时果实与土壤接触污染、杂质污染、虫害、转基因作物等都是污染因素。其中农药残留是我国当前植物性原料中最严重的一项污染。据我国近十年调查,猪肉、鸡肉、鸡蛋中六六六(BHC)检出率为60%-100%,超标率87%,超标9倍以上者居多,滴滴涕(DDT)检出率为100%,超标率74%,超标6.5倍以上者居多。食用了上述畜产品及农产品的人,人体脂肪中也积蓄DDT等农药。所以在农药使用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制订和执行合理使用农药的规章法规,包括限制使用农药的种类、施用范围和限制施药到收获的时间。二是限制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制订食品(包括畜产品)中各种农药的允许残留量标准。三是研制生产和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量农药。四是提倡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除化学农药防治外,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培育抗病虫害作物新品种等。
在重金属污染方面,汞、铅、砷、镉等通过“三废”污染水源和土壤后,部分为植物所吸收,富积到农产品中,最后危害人类健康。为了防止这类重金属污染食物原料和食物,国家规定严格禁止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也不允许用未经处理和检验不合格的工业污泥和废弃物作肥料,要切切实实搞好污染处理,保护生态环境。
动物性原料生产时,面临的污染主要有杂质超标(有时是人为参假)、细菌超标、脂肪氧化等。细菌超标是最严重的。细菌污染中以沙门氏菌最普遍,沙门氏菌主要来自患病的人和动物,以及人和动物带菌者。通过各种途径将病原菌散布出去,饲料和饮水的污染是导致畜禽沙门氏菌病以及相互传染的主要原因。各种饲料原料均可发现沙门氏菌,尤以动物性饲料原料为多见,如:肉骨粉、肉粉、鱼粉、皮革蛋白粉、羽毛粉和血粉。防止饲料原料沙门氏菌污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选择优质原料进行生产、加工,无论用屠宰废弃物生产血粉、肉骨粉还是利用低质鱼生产鱼粉及液体鱼蛋白原料,都应当坚持以无传染病的动物为原料,不用传染病死畜禽或腐烂变质的畜禽、鱼类及其下脚料做原料。因为病死的畜禽虽经高温处理,但往往因菌量大或耐热性芽孢杆菌而影响杀菌效果。二是掌握正确的生产加工方法:动物性饲料原料的加工,多数需经高温处理,或高温干燥,挤压蒸煮,利用发酵法生产畜禽屠宰废弃物饲料或利用畜禽粪便加工饲料,必须掌握正确的生产方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消灭病原菌。动物性饲料要严格控制含水量,如:发酵血粉的水量应控制在8%以下,而且严格密封包装。
矿物性原料的污染,重金属污染、不当的化学反应、原料交叉污染、粉碎细度不够等是造成矿物性原料污染的重要原因。
1. 2原料贮存运输污染
在此环节中,易产生污染的因素有:水份超标、霉变、氧化、鼠害、虫害、不洁运输工具和仓库等。因此原料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包装破损和日晒雨淋,装运的车、船等工具在装运前必须清洗消毒,尤其是装化工原料、农药、煤炭等的工具应特别注意。原料贮存仓库必须通风、阴凉、干燥、地势高、料堆堆码要规范、料堆与料堆之间、料堆与窗壁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通风降温。仓贮应防鼠、防蝇、防蟑螂等。
2.饲料配方污染
饲料配方污染是指为了追求动物某一方面生产性能而人为的在饲料配方中加入一些不当的对动物生理有影响,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物质。包括不应添加和过量添加。
尽管我国颁布了《兽药管理条列》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列》,但是有些生产者为了提高动物某一方面生产性能,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有害地兽药或添加剂。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 )等兴奋剂类,雌激素、喹乙醇、“避孕药”等激素类、霉素类、抗生素类等。这些药物的不当使用往往在畜产品中造成残留,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 1使用禁用药物
尽管我国有关法规强调,严禁在饲料及饲料产品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品种,然而一些饲料加工或畜禽养殖厂商受利益驱使,仍然非法使用一些违禁药物。如:崔眠镇静剂、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导致该药物在畜禽产品中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2.2药物添加剂使用不正确
1997年农业部公布了《允许用做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明确了对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适用动物、最低用量、最高用量及停药期、注意事项和配伍禁忌等,但是一些厂商不严格执行该规定,往往超量添加、或者不遵守停药期和某些药物在产蛋期禁用的要求,导致该类药物的残留超标,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2.3超量添加微量元素
高铜或高锌对畜禽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过量使用一方面造成该元素在畜禽肝脏中的大量沉积,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另一方面这类元素随粪便排泄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最终影响在该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和人类的健康。
2.4不恰当的配方
配方组分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元素,如:豆粕中的抗胰蛋白酶。或者未经脱毒处理而含有毒素,如:菜子粕、棉粕等。或者配方比例不合理造成动物对营养物质吸收利率低,排泄多,造成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
为了杜绝配方污染,配方设计者应严格按照国家《饲料卫生标准》、《饲料原料标准》、《饲料添加剂标准》、《饲料兽药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设计配方,坚决不用违禁药品和添加剂,限量限时使用的药物严格按标准执行。
3.饲料生产污染
饲料生产中有许多导致污染的因素,污染常是许多因素共同的结果。
3. 1原料粉碎细度不当
过粗过细或粗细不均易造成混合饲料分级,混合精度降低,动物利用率低,排泄增加。
3. 2输送设备设计安装不合理
如:刮板运输机、斗提机和过渡料斗、料仓等设备内表面和过渡部位不清洁、不平滑,有死角,或提升距离过长,多次提升,或采用绞龙运输等。都会造成原料分级和交叉污染。所以尽量缩短输送距离和采用高密度气力运输,减少设备内部死角,定期清洁设备内部是减少这一环节污染的有力措施。
3.3高危微量组分的计量或投放不正确
高危量组分应采用高精度计量设备,如:电子称(一部电子称所能称量的最小组分应不小于其标和称重的4%)。其计量应安排在混合机上部,计量后直接添加到混合机中。
3. 4混合精度和混合机污染
混合机的混合精度,在加工配合饲料时必须保证在0.01%配比时变异系数小于5%。如果加工预混料则配比浓度必须在0.001%时达到变异系数小于5%的混合精度。混合精度不够高和混合机内有死角排料不完整,以及混合机内部不清洁都会造成交叉污染。而采用小容量,专用高速混合机可以提高混合精度,减少污染。
3.5调质处理不足造成污染
为了使搅拌后的混合物均质性得到稳定,通常进行调质制粒,将不同组分结合成稳定的颗粒,使细小的、粗大的颗粒结合在一起,不能再分离,在制粒前通常有一个加蒸气热处理的调质过程,使饲料软化方便制粒,同时使淀粉糊化,增加动物消化吸收利用率和对饲料进行杀菌处理。但处理时间不足1分钟,温度仅80-90,导致熟化和杀菌不彻底,给动物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有一些大型厂家采用的膨化工艺,使情况有所好转。
3. 6打包和仓储可能产生的污染
包装物不洁可能带来外源性污染。仓库既要相对封闭又要能通风、防潮、防雨、防晒、防鼠害、虫害等。饲料本着“先进先出”原则,保持饲料相对新鲜。
4.饲料销售污染
4.1来至经销商的污染
除了运输过程中的不洁运输工具、雨淋、日晒、粉尘等可能造成饲料污染的因素外,更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饲料污染。有的经销商为了使自己的饲料更畅销,满足农户对动物产生“生长快,皮毛亮,效果好”的视觉效果,在向农户销售全价饲料时额外添加喹乙醇、有机砷等物质。或者销售预混料、浓缩料时,盲目的增加预混料比例,使农户配成的饲料中微量元素严重超标,或者为了使自己所销售饲料“稳当”,减少农户动物发病,在饲料国盲目添加抗生素、霉素类药物。这些药物一方面在动物体内蓄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排泄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
4. 2来自农户的污染。
农户对饲料储存、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污染。如:过量投喂或投喂次数过少,排粪不能很好的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
农户在使用饲料时一定要方法得当,少量多餐,换料时有过渡期,注重环境卫生和动物福利,才能减少不利因素的发生。
5.结论
保护环境,生产安全食品,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应尽的职责。饲料作为食品链中的一环,安全饲料等于安全食品。减少饲料污染不仅是生产高质量畜产品需要,也是饲料工业可持续发展、取得良好效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