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的流行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记载。近年来,国内鸡群使用新城疫疫苗的覆盖率很高,该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暴发性为特征的典型新城疫较为少见。但是,低发病率、低死亡率、高淘汰率、散发的非典型新城疫却呈上升趋势,因其在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病理变化等方面都与典型新城疫有很大的不同,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以致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非典型新城疫的特点
1.流行特点。多发生在免疫鸡群,以二免或三免之后的鸡多发,雏鸡和成年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
2.症状特点。感染雏鸡群呈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 音、鸣叫等,部分鸡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扭头等。
3.生产性能下降。产蛋鸡发病后产蛋量急剧下降40%~70%,且持续数周,然后慢慢恢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同时种蛋的品质下降。
4.病变不典型。大多数病例肉眼看病变不明显,过去常把腺胃乳头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溃疡作为诊断鸡新城疫的重要依据。而现在仅见喉头气管充血、出血,喉头有黏液,小肠卡他性炎症,有时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等,可见少数病鸡腺胃乳头出血,大肠出血、溃疡等病变。而且往往只有剖检多个病死鸡,将不同鸡不同病变凑合在一起,才可以见到新城疫固有病变。
(二)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原因分析
1.野毒的严重污染。近年来,国内已从鸭、鸽、孔雀、驼鸟等分离出新城疫病毒且也有很多关于鸽、孔雀、鹌鹑发生新城疫的报道。说明该病的传播途径众多、散毒范围广。如果饲养场综合防疫措施不力,往往会将现场病毒带入免疫力不强的鸡群,并广泛传播和污染环境,使这些禽类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当鸡群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抵抗力降低时就会发病。
2.首免时间选择不当和高母源抗体的影响。目前凡引自种鸡场的雏鸡,都有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2周左右进行首免即可。但是在实践中,有的认为首免越早越好,结果造成母源抗体被过早中和,当免疫接种不能适时到位,就会形成免疫空档。在此期间,一旦有野毒入侵鸡群,即可引起鸡群发病。
3.疫苗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 现在人们习惯使用Ⅱ系疫苗首免,在非疫区是成功的,但是有人在疫区用Ⅰ系苗初免未出现不良反应,而保护率很高。另外,疫苗质量、运输、保管、使用时间、免疫接种方法不当等都会引起免疫失败。
4.鸡群抗体水平不均衡。部分鸡的抗体水平低,一旦环境中存在强毒,即可能发生非典型新城疫。
5.疾病的干扰。很多疾病都会影响鸡新城疫疫苗免疫力的产生,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马立克氏病、鸡痘等。
6.营养物质缺乏。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会影响机体免疫器官发育及免疫功能,降低免疫效果。
7.饲养管理不善及应激因素的影响。
(三)非典型新城疫的防制对策
免疫鸡群的非典型新城疫的防制和其他传染病的 防制一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1)平时采取预防性措施,严格执行综合防疫灭病措施,切断新城疫野毒入侵途径;制定合适的鸡群免疫程序,选用优质疫苗,提高免疫质量,使鸡群保持正常的免疫状态。(2)对已感染的鸡群采取紧急免疫措施。
1.坚持抗体监测制度。通过新城疫血清学的监测手段,可以及时了解鸡群所处的免疫状态(抗体水平),以评价鸡场现行的免疫程序和确定鸡场最佳初免和再免时机,保证鸡群始终处于良好的新城疫抗体水平。但应注意血液内的抗体水平不是绝对的保险指标,有时高抗体水平的鸡群仍会发生新城疫。
2.防止早期的污染。为防止早期的污染,免疫接种必须与环境卫生、消毒工作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如果早期受污染即使进行免疫接种,也不能起作用。
3.面临野毒威胁的鸡场和地区。 在面临野毒威胁的鸡场和地区,初免可用V4 2头份嘀嘴,Ⅱ系或克隆-30疫苗2头份滴鼻或点眼,隔15~20天二免,用Ⅰ系苗1头份或油苗0.5头份肌注,同时用Ⅳ系2头份滴鼻,上笼前三免,新城疫Ⅰ系苗0.65毫升肌注,同时用Ⅳ系3头份滴鼻。
4.已感染鸡群的免疫措施。对已感染新城疫的鸡群,应扑杀病鸡,对病死鸡作无害化处理。对假定健康的鸡,用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0.5毫升肌注,同时用4头份Ⅳ系苗滴鼻进行全群紧急免疫接种,彻底带鸡消毒,3天1次,直到鸡群康复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