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属于副粘病毒,能在鸡胚内迅速繁殖,也可在细胞上培养,引起细胞病理变化,使感染细胞形成空斑。病毒具有血凝素,可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
分离的毒株,毒力大小各异,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低毒力型、中毒力型和强毒力型。毒株对不同组织表现出亲嗜性,常见嗜内脏型和嗜肺脑型。大多数高强度毒株常常是嗜内脏型。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在血清学上虽然有些不同,但在交互免疫保护试验上,未能证明有不同的毒型。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干燥、日光及腐败杀死。但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病毒可以生存很久。在掩埋的尸体和土壤中,能生存1个月。在室温或高温条件下,存活期较短。常用的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1%臭药水和1%来苏儿等消毒药液,3分钟内都能杀死病毒。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生。鸡最易感,其次火鸡、鹌鹑,鸽等亦可感染发病。鸭、鹅等水禽及麻雀、乌鸦等飞禽也可散布病毒。
病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在其出现症状前24小时,即可由口、鼻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在症状消失后5~7天停止排毒。轻症病鸡和临床健康的带毒鸡,也是危险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传播途径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和尘埃都可传染本病,也有的通过眼结膜、创伤和交配而传染,但最大的潜在散播者是人和器具。当鸡抵抗力低时可使鸡群80%以上的鸡只感染发病,90%以上的病鸡死亡和淘汰。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生,但30~50日龄的鸡群多发,是本病的高发年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