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急性者病势凶猛、体温升高、精神很差,食欲减少或停止,腹胀疼痛、消化不良、贫血,眼结膜苍白。数天即死亡。慢性者成虫寄生于下部水肿、解剖见肝萎缩硬化,胆管扩张堵塞,有虫体。
诊断: 羊便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断、无光泽,出现贫血(粘膜苍白)、顽固性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下颌部肿大,群众称掉水腮,眼睑及腹下水肿。
预防: 病羊的粪便每天早晚要彻底清扫、堆积发热杀死虫卵。尤其每次驱虫后要及时清扫,注射驱虫药的病羊要隔离,以便消除排出的粪便,不被羊污染。对病羊治疗的药物也用驱蛭灵或四氯化碳,但以驱蛭灵为更佳。
病因: 本病又称肝蛭病。羊放牧于低洼潮湿处,采食了附着于水草上肝片吸虫囊蚴而感染发病。成虫寄生于胆管,产出的卵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钻入锥实螺体内发育为尾蚴,离开螺体,附着于水草,形成囊蚴,羊牧于此地感染,再发育移行入胆囊[定居,发育为成虫,体内可生存3-5年。
治疗: 低洼湖塘死水坑的螺、蛳是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羊经过吃池塘边的草传布此病,低洼地放牧的羊每年3、 6、9月份进行3次定期预防性驱虫,其他地区每年进行1-2次定期预防驱虫。驱虫药有驱蛭灵、四氯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