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的种类繁多,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外科病及产科病等,而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病,其次是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病(含代谢障碍病),这些病如果预防不好,会给猪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实行饲养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防疫措施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
要控制猪病的发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饲养管理
(1)实行分群饲养;
(2)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加强哺乳期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2.自繁自养;
3.引进种猪时,要做好检疫;
4.制订合理的防疫制度;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6.认真按免疫接种方案做好免疫工作;
7.有计划地进行药物预防。
一、猪 瘟
病原:病原体为盖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全身和体液中,其中淋巴结、脾
和血液中含毒量最多。病毒对不利因素作用的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和一些消毒药作用下易于死亡。发病猪舍及污染的环境在干燥和较高温度下,经1~3周即失去传染性。2%~3%火碱经30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性,5%漂白粉经营1小时可将病毒杀灭。
流行病学: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野猪也易感,病猪和带毒猪是传染源,通过粪、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门户是扁桃体,后进入血液循环。此病具高度传染性,发病无季节性。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10天。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度,精神极度沉郁,卧地不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
急性型:本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40~42 度
,病猪寒战,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病猪有神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病程初期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急性和慢性型:病程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表现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儿木乃伊化,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最后死亡。
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会厌软骨和喉头粘膜、膀胱粘膜、心外膜、肺膜、肠浆膜、腹膜及皮下等处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血斑;肾呈土黄色,表面散有小红点,脾有梗死灶,慢性猪瘟大肠粘膜有出血和坏死,在回音瓣附近和盲肠、结肠粘膜上,可见大小不一的扣状溃疡,突出于粘膜表面。
防治:无特效药物,加强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
二、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其特征:猪细小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猪群,易感猪在怀孕早期感染猪细小病毒时可导致胎儿死亡、胚胎重吸收和胎儿木乃伊化,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流行病学:几乎所有猪群都感染此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易感,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传染源是带毒的公猪和母猪,流产和死胎、活胎及子宫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本病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生存数月之久,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
临床症状:猪群暴发此病时,时常与木乃伊、窝仔数减少、母猪难产和重复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
在怀孕早期30~50天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
怀孕中期50~60天感染,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60~70天以上的胎儿有自免疫能力,能够抵抗病毒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
防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在污染的猪场应用疫苗接种或采取自然感染结合,推迟初配日龄的方法。
疫苗接种:目前有两种疫苗,一种是疡毒苗,适用于未怀孕的初产母猪;另一种是灭活油乳苗,适用于各种猪。灭活油乳苗在配种前2个月左右注射。
三、猪乙型脑炎 病因:1948~1950年日本学者先后从猪流产胎儿和母猪脑组织中分离出日本脑炎病毒,并用病毒感染怀孕母猪引起死亡和流产。
临床病状:猪突然发病,发烧40~41度,呈稽留热,持续几天或十几天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白色粘液,有的呈关节炎状。妊娠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大小不等或为木乃伊胎。公猪睾丸肿胀,多是一侧性。病猪精神食欲无大变化,一般转归良好。
预防:在疫区或疫场曾试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疫苗,于流行期前一个月免疫,4日龄以上至2岁的后备母猪都可注射,免疫后一个月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防止妊娠后的流产或公猪患睾丸炎而造成的生精机能障碍。
四、猪丹毒
病原:此病原体为猪丹毒菌,是一种纤细、形直或微弯的小杆菌。该菌对自然抵抗力较强,但对某些药物敏感,如1%漂白粉,1%氢氧化钠,10%石灰乳均可在5~15分钟杀死病原。
流行特点:此病传染途径有4种,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猪吃了病猪的排泄物(粪尿)或病猪血液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其次是皮肤的创伤处接触到丹毒杆菌;第三是内源性感染;第四种是吸血虫吸了病猪的血液而带给了健康猪,从而造成了病菌传播。
临床症状:
急性型:急性型的临床症状随着日龄和免疫状态而不同。仔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高烧(41~42
度),皮肤和耳朵发红并有红色斑点,大猪,食欲废绝,发烧。临床状表现为在于24~45小时内皮肤上形成钻石斑,随着病情发展,能触摸到。白毛猪皮肤呈紫红颜色。妊娠母猪流产,公猪发烧,使母猪返情增加。
慢性型:
(1)慢性型猪可以康复,皮肤结节坏死并且发黑,耳尖也可能烂掉。
(2)导致关节炎,病程经过2~3周时,关节肿胀,僵硬。
(3)慢性型猪如发展到心脏上,往往引起心脏杂音,突然衰竭而死。
预防:此病菌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定期预防接种猪丹毒弱毒菌和灭活菌苗。发生疫情时认真消毒,隔离病猪,单独饲养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药,并且加大剂量,每千克体重4万IU,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次。
五、仔猪白痢
病原:病原体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芽胞、不形成荚膜的短杆菌。该菌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和消毒方法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7~30日的仔猪,7~20日龄居多。此病菌常存在于猪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当猪舍卫生不好,气候骤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造成仔猪抵抗力降低时,就会发病。此病高度传染,一窝小猪中有1头下痢,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很快传播。
临床症状:下痢,排白色、糊状、腥臭味稀便,肛门周围被稀便污染,喜欢钻进垫草里卧睡,慢慢消瘦而死亡。病死率的高低与饲养管理及治疗情况有直接关系。
治疗:口服或注射抗菌素、电解质和高免血清可加强抗菌素的治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三甲氧二苄氨嘧啶(TMP)等药物通常最有效。
预防: 1、对怀孕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 2、产房的卫生、温暖和干燥特别重要。
3、要使新生仔猪从免疫良好的母猪上吸取足够的初乳。
六、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仔猪先表现严重的打喷嚏,有鼾声,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鼾甲骨萎缩和鼻中隔歪曲,有时还伴随着上颌变短和扭曲等症状。病死率低,此病普遍发生在集约化养猪场中。
临床症状:仔猪首先表现严重的打喷嚏。随病程的发展,出现上颌变短或扭曲。感染猪,打喷嚏是短暂的,生长不好和饲料转化率不高引起鼻甲骨萎缩。
病因:本病的病原主要是支气管败血布氏杆菌的病菌,其次是产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是口型)所引起的。 防治措施:
1、用抗生素药物早期预防可以降低此病的发生,一般仔猪在此3天、7天和14天时给仔猪注射四环素,断奶仔猪在饲料中加抗生素,连喂几周可以预防此病。
2、注射疫苗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3、管理上做到全进全出,良好的卫生条件,也能消灭病因。
七、蓝耳病
1989年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在养猪场迅速蔓延。此病特点为母猪怀孕后期流产,死胎,生下仔猪体弱,各种年龄的猪表现呼吸道症状。当时把此病称为"神秘症"大约在相同时间,类似的疾病横扫欧洲。在英国称为"蓝耳病",母猪会有这种临床症状。
这个病先后有几个不同的名字,猪不授精子呼吸综合症,猪浒性流产与呼吸综合症,现在公认的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等。
病原:美国的病毒株称为SIUS病毒,荷兰则称Lelystad病毒。 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产仔体弱,有的生后几天死亡。
呼吸道症状:初生和哺乳期猪表现快速、困难的呼吸症状,感染猪群生长性能下降。不会有其他症状,如鼻炎、肺炎和细菌感染等。急性呼吸综合症病例因产下的仔猪断奶平均率非常低,常常每窝低于1头,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控制:一旦在一个猪场已诊断发生呼吸综合症,要想改变此病的过程是难以做到的,通常繁殖障碍过程要持续2~4个月,此后母猪将会产生对呼吸综合症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保持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还不清楚。经1~4个月呼吸道症状可平静下来,但是在连续流水式生长育肥设施的猪场,易感哺乳仔猪会不断从较大的仔猪处获得感染
。按猪龄隔离饲养,最好是全进全出饲养方式,这是减少该病临床症状最好的饲养管理程序。
八、猪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猪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子宫阴道排出的分泌物、胎衣和胎儿中,其他组织则少,各种年龄猪都有易感性,以性成熟猪易感性最大。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生殖道和皮肤粘模、消化道,经常由交配时感染。可引起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是严重危害种猪生产的一种疾病。
症状和病变:病猪通常在妊娠中期、后期流产,流产的前兆症状常见病猪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发生阴道炎或子宫炎,阴道流出粘性或粘脓性腥臭分泌物,排出的胎儿多为死胎,极少出现木乃伊,流产后经常伴有体温升高。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丸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无痛性肿大,性欲减退,失去配种能力。新感染本病的猪场个别病猪下状较急,局部热痛,并伴有全身症状。病猪有时可见关节炎、跛行或出现后躯麻痹,在皮下各处形成脓肿,呈消耗性慢性疾病,流产胎儿皮下、肌间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胸腔、腹内有纤维性渗出物;胃、肠粘膜有出血点;胎衣水肿、充血出血,流产母猪子宫粘膜上有多个黄白色、芝麻大小的坏死结节。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防治:
1、全场猪群应定期采血进行血清学监测,场内可用虎红平板凝集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敏感度高,发现阳性可疑血清进行补全结合反应试验,若为阳性,立即隔离及早处理。
2、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1~3个月,经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才可投入生产群使用。
3、加强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卫生清洁,如果猪群发生流产,应立即隔离流产母猪,流产母猪经血清学检验为阳性者应及时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以及阴道分泌物作消毒处理后再废弃,已污染的环境要进行认真彻底消毒。
4、曾经发生过该病的阳性猪场可口服"布氏杆菌猪型二号"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免疫。
九、猪喘气病
该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猪群中可造成地方性流行。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融合性支气管肺炎。患猪长期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种母猪感染后,也可传给后代,导致后代不能作种用,在一般情况下本病死亡率不高,但在流行的初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时,引起继发性感染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不同品系、年龄、性别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在寒冷的冬天和冷热多变的季节发病较多。不良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会降低猪只的抵抗能力,易于发生本病。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本病一旦传入猪群,如不采取严密措施。很难彻底扑灭。
症状和病变:体温无多大变化,咳嗽次数逐渐增多,随着病的发展而发生呼吸困难,表现为明显的腹式呼吸,急促而有力,严重的张口喘气,像拉风箱似的,有喘鸣音,此时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或废绝,身体日渐消瘦,皮毛粗乱,生长发育不良,病程式可持续2~3个月以上。常由于抵抗力降低而并发猪肺炎,这是促使喘气病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小母猪、怀孕和喂乳母猪,则容易发生急性型喘气病,病状与上述相似。有少数病猪发病初期体温稍有升高,病程较短,约一周左右,常因衰竭和窒息而死亡,死亡率较高。
猪喘气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两肺的尖叶和心叶呈对称性、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中间叶下垂部和膈叶前部下缘,出现淡红色或浅紫色呈"虾肉样"病变,肺门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灰白色切面。随着病情发展,上述肺叶部分呈现不同程度的突变,突变区与正常肺组织界限很清楚。其他内脏一般无明显变化。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继发其他猪病如猪流感、猪肺疫和猪肺比虫病等引起的混合感染。
防制措施:
1、预防和消灭喘气病主要在于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必须引进种猪时,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三个月,并经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给种猪和新生仔猪接种猪喘气病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以提高猪群免疫力。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加强消毒,保持栏舍清洁、干燥通风,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控制本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3、通过在严格消毒下剖腹取胎,并在严格隔离条件下人工哺乳,培育和建立无特定病原(SPF)猪群,以新培育的健康母猪取代原来的母猪;采取综合性措施,净化猪场,逐步使疫场变成无喘气病的健康猪场。
4、霉素碱油剂按每千克40mg,即土霉素碱25g ,加入花生油100ml
,鸡蛋白5ml,均匀混合,在颈、背两侧深部肌肉分点轮流注射,小猪2ml,中猪5ml,大猪8ml,每隔3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重病猪可进行2~3疗程,并用氨茶碱0.5~1g
肌肉注射,有较好疗效。
5、林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4万IU肌注,每天二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必要时进行2~3个疗程。也可用泰妙灵(泰乐菌素)15 mg/kg
连续注射3天,有良好的效果。
6、每吨饲料中添加50~200g 金霉素喂猪可预防猪喘气病,或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00g 林肯可霉素,连续使用3周有一定效果。
7、由于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比虫都会加重致病作用,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