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Reovirus)引起鸡、火鸡和其它家禽的一种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关节滑膜、腱鞘和心肌,以发生关节炎、腱鞘炎及腓肠肌腱断裂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2002)将禽病毒性关节炎划归为B类动物疫病。
1957年Olson等最先发现病毒性关节炎,1967年又证实呼肠孤病毒是引起本病的病原。从那以后,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有发生本病的报道。我国由于引进肉鸡时检疫不严格,80年代中后期在某些肉鸡场也发生本病。1984年,王锡塑首次报道我国存在病毒性关节炎病毒(VAV)。本病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鸡感染呼肠孤病毒后发病与否与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年龄、病毒毒力和感染途径。本病的经济损失在于由运动障碍而引起生产性能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及淘汰率的增加。可使产蛋量下降10%~15%。
病原学
病毒性关节炎的病原是呼肠孤病毒。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正呼肠孤病毒属(Orthoreovirus)成员之一。该病毒有两层衣壳,衣壳为二十面体,由92个空心的壳粒组成。一般核心直径为56 nm~65nm。衣壳直径约为75nm。核酸是双股RNA。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36~1.37g/ml。病毒的基因组由分段的双链RNA构成,病毒在细胞浆中复制,没有囊膜。常在感染细胞浆中呈晶格状排列。
本病毒可在鸡胚卵黄囊、绒毛尿囊膜、鸡胚成纤维细胞、幼龄鸡肾、肺、睾丸等原代细胞、绿猴肾(Vero)、乳地鼠肾(BHK21)、猫肾(CRFK)、兔肾(RK)细胞内增殖。在细胞培养物中经3~5次盲目传代,可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细胞融合。病毒经卵黄囊接种时,鸡胚在接种后3~5天死亡,胚体发紫,内脏出血,延迟死亡的鸡胚可见肝、脾肿大,并有坏死灶。经绒毛尿囊膜接种时,在死亡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见到痘斑,在绒毛尿囊膜细胞内见到胞浆内包涵体。经尿囊腔接种时鸡胚通常不死亡。
禽呼肠孤病毒株间有一个共同的抗原族,可以用免疫荧光、琼脂扩散试验来检查。病毒株间抗原性不完全交叉,与哺乳动物的呼肠孤病毒没有相关性。以血清中和试验为基础,在日本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在美国有5个血清型。有人通过对很多地区的毒株作比较试验,认为至少有11个血清型。该病毒不能凝集鸡、鸭、鹅、火鸡、牛、绵羊、兔、豚鼠、大鼠、小鼠和人O型的红细胞。
病毒对氯仿、乙醚、DNA代谢抑制剂、放线菌素D、阿糖胞苷、pH3胰蛋白酶和脱氧胆酸钠等有抵抗力,病毒对热稳定,在卵黄中的病毒能耐56℃24h或60℃8~10h,37℃15~16周,22℃48~51周,4℃3年以上,-20℃4年以上,-63℃10年以上。病毒对2%~3%氢氧化钠和70%乙醇较为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在鸡体内存留115天~289天。
传播途径:本病可以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感染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病鸡、带毒鸡能长时间从粪便中排毒,污染饲料、饮水。本病也能经种蛋而垂直传播,但传播效率不高。在病毒血症期间,昆虫也可能起传播作用。至于传播的速度,与饲养方式和毒株有关,在平面饲养的肉鸡群则水平传播迅速,在笼养的蛋鸡群则传播缓慢,有些毒株的水平传播能力很大,有些毒株则小。
易感宿主:本病只感染鸡和火鸡,肉鸡比蛋鸡易感,5~7周龄的肉用仔鸡最常见。本病的发生与鸡只日龄有着密切的关系,日龄越小,易感性愈高,1日龄雏鸡最易感。随着日龄的增加,易感性降低,日龄较大的鸡虽可感染,但病情不严重,同时,潜伏期也较长。最近有人报道,鸭、鹅、鹦鹉也有一定的易感性。在自然感染后,病毒首先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复制,24~48小时后出现病毒血症,随后即向体内各组织器官扩散,但以关节腔、腱鞘及消化道的含毒量较高。排毒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流行特征:本病的发病率可能很高,但病死率一般不高。本病感染率可高达100%,但死亡率通常不超过6%。大多数感染鸡呈隐性经过,只有血清学和组织学的变化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病鸡一般占鸡群总数的1%~10%。
症状
潜伏期的长短因毒株的毒力、接种途径及鸡的种类不同而不等。足掌接种第2天即见症状,肌肉接种需要5~9天,鼻窦内或气管内接种需要9~11天,接触感染的潜伏期更长。自然感染发病多见于4~7周龄的鸡。
急性发病鸡群,病初有较轻微的呼吸道症状,食欲和活力减退,不愿走动,蹲伏,贫血以及消瘦,随后出现跛行,跗关节及其上方的腱鞘呈不同程度的肿胀,随着病程发展,病鸡跛行严重,关节和腱鞘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和疼痛感,行走困难。接着病鸡不愿站立,常以跗关节为支点,蹲坐在地面,几乎不能行动,采食困难,食欲下降,经过10天后病鸡开始死亡。
慢性鸡群,病鸡的跗关节及其腱鞘轻度肿胀,轻度跛行。多数病鸡一肢患病较重,呈蹒跚样步态,生长缓慢,饲料消耗量大,开产期延迟。个别鸡的跗关节硬固,跖骨歪扭,趾向后屈曲,腓肠肌腱不同程度断裂,胫跖关节失去控制,不能走动。还有一些鸡,临床上见不到什么症状,只是在血清学检查时呈阳性反应。
有资料报道,患本病的鸡常见灰绿色或黄绿色稀便,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另有报道,商品蛋鸡发生本病时,关节疾患并不显著,但产蛋量会下降10%~15%。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胫跖关节(跗关节)、趾关节、趾屈肌腱及跖伸肌腱。急性病例,表现为关节囊及腱鞘水肿、充血或点状出血。关节腔内含有少量较透明呈淡黄色或带血色的渗出物,少数病例有脓性分泌物存在,有时含纤维素絮片。慢性病例关节腔内的渗出物较少,表现为关节硬固变形,不能将跗关节伸直到正常状态,关节软骨糜烂,滑膜出血。严重病例可见肌腱断裂,出血和坏死等。此外,还可见心外膜炎,雏鸡可见肝和心有小坏死灶。有的资料报道,病鸡常见到不同程度卡他性肠炎变化。
组织学变化 可见急性病例的关节囊、腱鞘和滑膜水肿、凝固性坏死,异嗜性白细胞聚集,血管周围细胞浸润,滑膜细胞肥大增生,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网状细胞增生,滑膜腔内积聚大量的异嗜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及脱落的滑膜细胞。心肌纤维间异嗜性白细胞浸润,这些是较为恒定的病理变化。慢性病例,可见滑膜的结缔组织增生,网状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的大量渗出物增生,滑膜形成纤毛状突起等。有时可见到特征性的细胞浸润显著的心膜炎变化。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
1.临床综合诊断:病鸡群中有腱断裂、腱鞘炎、胫跗部腱鞘肿胀的同时伴有心肌纤维间的异嗜性白细胞浸润是有诊断意义的。
2.病毒分离与鉴定
(1)病料的采集:肿胀的腱鞘,跗关节或股关节液,气管及肠内容物,脾脏等均含有较多的病毒,可作为病料的采集部位。本病可用鸡胚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培养,也可用鸡肾或鸡繁殖,病毒的初代分离可采用鸡胚卵黄囊途径接种。
(2)鸡胚接种:鸡蛋应来自无呼肠孤病毒鸡群,用5~7日龄鸡胚,卵黄囊接种0.1~0.2ml可疑病料,绒毛尿囊膜途径用观察痘斑样病变和胞浆包涵体。卵黄囊接种后3~5天,鸡胚死亡,胚体明显出血或紫红,内脏器官充血出血,存活的鸡胚矮小,肝脾和心脏增大,有坏死点,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3~5天死亡,绒毛尿囊膜出现痘斑样病变。
(3)细胞培养:2~6周龄鸡肾原代细胞,适于呼肠孤病毒的分离,接种病料后,通常24~48小时形成包涵体,合胞体细胞脱壁,细胞单层上留下空斑,整个细胞单层可于24小时内变性。
(4)病毒鉴定:呼肠孤病毒为双股RNA病毒,其病毒的复制不为DNA代谢抑制物所抑制。该病毒耐热,耐受乙醚和PH3的作用,从病毒结构看呼肠孤病毒粒子由一个56nm-65nm的芯髓和75nm的衣壳构成,在感染细胞浆中常呈晶格状排列,衣壳由92个壳粒组成的20面体构成。感染的鸡肾原代细胞或鸡胚绒毛尿囊膜的中胚层细胞,经苏木精染色或直接荧光抗体试验可见胞浆包涵体,而上清液中不含包涵体,健康易感鸡接种,琼脂扩散和病毒中和试验用于病毒鉴定。用鸡胚液经脚垫接种1日龄SPF雏鸡,应出现病毒性关节炎的典型病变。
3.血清学试验
(1)琼脂扩散试验: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所有禽的呼肠孤病毒含有相同的群特异性沉淀抗原。血清中的沉淀抗体在感染后的第17天出现,一般在感染后4周内消失,但患有关节炎病禽体内的沉淀抗体可长期存在。可以每日进行一次抗体监测。将标准毒株接种于5~7日龄的鸡胚卵黄囊内,待其死亡后立即收获绒毛尿囊膜,磨成乳剂,即为抗原。也可用感染鸡肾细胞培养物作为抗原。经脚掌人工感染的鸡,于接种后2~3周,血清中出现琼脂扩散抗体,在有关节病变的鸡体内,抗体可能长期持续存在。
(2)荧光抗体诊断:多用直接法检查病鸡。可用于病毒血清型的鉴定。最好用鸡肾原代细胞做空斑减少试验,血清滴度达40或更高时具有诊断意义。据资料报道,肝、脾、腱鞘等组织检出的特异性荧光非常明显,而心、肺、肾等器官的阳性检出率较低。本法能在2小时内得出结果,是目前实用的快速诊断法。
4.鉴别诊断
本病易与传染性滑膜炎及葡萄球菌感染等相混淆。
(1)传染性滑膜炎是由滑膜霉形体引起,病鸡关节腔内的渗出物比较粘稠,呈乳酪样,肉眼鉴别有困难时,可进行血清学试验或病原的分离鉴定。
(2)葡萄球菌引起的关节炎,多发生于2~4周龄的鸡,滑液混浊呈化脓性,细菌分离有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其他如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和丹毒丝杆菌偶尔也引起关节炎,也可以通过培养及鉴定加区别。
(4)马立克氏病以及非感染性疾病如佝偻病,脊椎前移,软骨发育不良,中毒,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等也可导致跛行,应注意区分。
防疫措施
对发病鸡只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本病的预防和防制,目前主要依靠综合性防疫措施。对商品鸡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每批鸡出售后要彻底消毒鸡舍,并空置一段时间。不从有本病的鸡场引入鸡苗,防止发生经蛋传播。对患病种鸡要坚决淘汰,种蛋要慎重选择。
应用疫苗时,应考虑病毒血清型的差异;如用弱毒疫苗,需注意弱毒活苗对雏鸡的致病性,有些弱毒活苗还能通过种蛋传给下—代。最好选用灭活苗给繁殖母鸡进行免疫,通过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来保护雏鸡。对于种鸡群,—般于1~7日龄、4周龄时各接种1次多价弱毒疫苗,在开产前接种1次灭活疫苗。对于肉鸡群,在1日龄以多价弱毒疫苗接种1次即可。但该活苗可能影响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可用油佐剂灭活苗免疫种鸡群,可在种鸡开产前2~3周注射油乳剂灭活苗,使雏鸡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而得到保护,可保护小鸡在3周内不受感染。也可以在雏鸡2周龄时先接种一次弱毒疫苗,在开产前再注射一次油乳剂灭活苗。疫苗的保护作用只对同源性的血清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