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免疫过的猪场仍发生猪瘟,并以由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所致的温和型(非典型)及繁殖障碍多见,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正确、及时的诊断和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控制猪瘟在现代养猪生产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江门市某猪场曾经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而得不到及时确诊与有效控制,造成母猪早产、流产、死胎、不孕,以及前后死亡仔猪达780多头。经确诊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后疫情得到了全面控制。
发病情况
江门市某猪场饲养母猪150头,育肥猪1600多头(其中部分仔猪系从外场购入),存栏仔猪400多头。1996年6月开始发现有部分母猪出现早产、流产、弱胎、不孕等繁殖障碍现象,或产出的仔猪全身颤抖、体质虚弱、皮肤有出血性斑点,多于产出后数小时至3天内死亡,同窝仔猪基本全部发病。从7月份开始,20日龄以上的哺乳仔猪及断奶保育仔猪也陆续发病,8-10月份发病率、病死率达到高峰。至1997年3月,该场前后死亡仔猪达780多头。但自始至终,同场之育肥猪无一例发病,母猪除发生繁殖障碍外,均未出现其它明显的临床症状。根据病猪的临床表现与剖检病变,该场兽医怀疑是由猪瘟所致。因此先后采取了超前免疫、调整免疫程序、加大猪瘟疫苗免疫剂量(5头份,以往剂量为1-3头份)等措施,但收效不大,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发病仔猪多表现为慢性经过,如患猪不食或少食,精神萎靡,不愿走动,体温持续在41℃左右,眼睑内侧有较多分泌物,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粒状粪便表面附有粘液。皮肤有较多出血性斑点,患病后期,病猪尾尖、耳根、背部、四肢末梢、公猪阴囊、腹下等部位出现红紫色斑点,个别公猪包皮积尿。病程为10-30天。
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多法,个别猪只喉头粘膜水肿,有散在出血点,肺有出血点,肾脏色淡,皮质部有出血斑点,膀胱粘膜有多量散在出血点,脾脏周边有出血性梗死灶。
实验室诊断
1、RT-PCR诊断 取病猪脾、肾组织提取RNA,用猪瘟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猪瘟病毒E2基因,均能获得预期基因片段,且重复性良好。
2、猪瘟荧光抗体染色诊断 取病猪扁桃体、脾、肾作组织触片,丙酮固定,用猪瘟荧光抗体(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提供)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可见较多量细胞浆中有翠绿色荧光,呈阳性反应。
3、动物回归试验 取新生即发病仔猪及产出的死胎的脾、淋巴结、肾组织制成1:10组织悬液,经抗生素自理后,在封闭隔离的状态下按1ml/头接种健康仔猪3头(来自健康场、母猪未注射过猪瘟疫苗并经猪瘟抗体检测阴性)。接种后48-72小时开始,猪只体温升高至40.5-41.3℃,食欲下降,72-96小时皮肤开始出现出血性斑点。第6天宰杀剖检,各组织器官的变化呈较明显的猪瘟病变。取血液、扁桃体、脾脏、肾脏、淋巴结作RT-PCR检查以及制成组织触片作猪瘟荧光抗体染色,均呈明显的猪瘟阳性反应。取脾脏、淋巴结制成组织悬液,经无菌及离心自理后接种RK-15细胞,接毒细胞作猪瘟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较多量细胞浆中有翠绿色荧光,呈阳性反应。
防治措施
该场疫情经笔者确诊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净化种猪群 将有繁殖障碍现象并经扁桃体触片作猪瘟荧光抗体染色呈阳性反应的母猪挑出并淘汰,先后淘汰母猪46头。淘汰本场种公猪,外购优质精液实行人工授精。
2、全场紧急强化免疫 将全场出现症状的仔猪挑选出来集中隔离饲养。然后选用优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全场2周龄以上的仔猪、种猪及育肥猪实行紧急强化免疫,免疫剂量按育肥猪10头份、仔猪15头份、母猪20头份进行一次性注射。先注射无症状猪,最后注射有症状猪。对病死猪及时清理、消毒并作深埋处理。
3、制定合理免疫程序与剂量 本次疫情平息后将该场正常的猪瘟免疫程序调整为:母猪每次配种前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5-10头份,20日龄仔猪5头份,50日龄仔猪5头份。
4、其他防制措施 ①选用碘类消毒剂对全场栏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以后隔日1次。疫情平息后改为每周2-3次。同时严格限制人员进出猪场。②对隔离的病猪,连续1周给予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以控制继发感染。
采用上述措施10天后,该场未见新的病例出现,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多年来随访未再发生过猪瘟疫情。
讨论与体会
1、虽然我国现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预防目前流行的猪瘟病毒仍是安全有效的,但以往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及制定免疫标准通常是以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时,常有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能达到防止亚临床感染。此种亚临床感染猪虽无明显症状,但在其存活期终生带毒、散毒,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宿主。因此,疫苗应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笔者认为该场的猪瘟主要是由母猪长期带毒,处于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并将病毒传给仔猪所引起的,病毒毒力属于中低水平。
2、用不同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猪,证实免疫剂量与保护水平密切相关,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同时加大剂量亦可中和一定的母源抗体。剂量不足时,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ID50(约320-400 RID,RID为兔体反应量),攻毒后能制止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的猪只均不带毒。目前欧洲为消灭猪瘟亚临床感染,多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的方法。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时,骨肉注射剂量为100 PID50(400 RID)。我国猪瘟细胞苗出厂检验以5万倍稀释能致兔体热反应为合格,即每毫升原液含5万RID。规定的免疫剂量为150 RID,折算为37PID50。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显然在猪瘟发病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不足以切断猪瘟亚临床感染,在养猪生产中应用适当加大免疫剂量,尤其是在有猪瘟存在的地区。尽管该场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后经实验室按规程检测是合格的,但原使用1-3头份/次免疫未能有效控制猪瘟野毒的亚临床感染,而在发生疫情后改用5-10头份/次的免疫剂量证明效果良好。
3、加强猪瘟免疫监测,弄清群体的免疫水平和疫苗免疫效果,是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的基本前提。同时,应用免疫监测结合猪瘟病毒抗原检测,可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制定适合于本猪场的免疫程序,并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或仅产生低水平抗体的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公猪和母猪,消除引起仔猪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