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动态» 正文

细菌耐药性综述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耐药性系为病原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当病原体反复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终至能抵抗药物而不被抑制或杀灭,此种现象即为病原体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耐药性分类:

  1) 获得性耐药性:指当药物用药不足,且长期应用时,较易产生耐药性,此种耐药性是因病原体为适应环境里的药物而获得的。

  1) 天然性耐药性:指自然界里某些种、属、株细菌或某一个株内的某个虽未接触抗菌素类药物,而对某些药物也不敏感。

  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按细菌的耐药作用方式,耐药性产生的机理分为:

  1) 病原体产生灭活酶

  病原体能产生破坏药物的酶而产生耐药性。例如耐青霉素G的葡萄球菌体内产生β-内酰胺酶,能水解青霉素G,使其失活而产生耐药性;

  2) 改变病原体胞浆膜对药物的通透性

  药物不能通过菌体细胞膜发挥抗菌作用而产生耐药性,例如四环素不能通过耐药菌株细胞膜,无法在细菌细胞内集聚,因而不能发挥抗菌作用而产生耐药性。

  2) 改变药物受体与靶结构

  使药物失去作用点而产生耐药性,例如耐红霉素的菌核蛋白体50S亚单位中的23SrRNA发生改变,而阻止核蛋白体50S亚单位与红霉素形成氢键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3) 改变代谢途径或利用旁路途径

  病原体连续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常能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而出现并利用了旁路代谢途径,避开药物的抑制反应产生耐药性。例如耐磺胺的菌株不再需要PABA制造叶酸,使磺胺失效而产生耐药性。

  5) 改病原体代谢酶性质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病原体的耐药性是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适应或基因突变的结果,按其将耐药性分为:

  1) 遗传性耐药性:主要受病原体的染色体内脱氧核糖核酸或染色体外胞质体DNA控制。其可通过转导、转化、结合等方式从一个病原体转递给子代或其他病原体。

  A. 转导:耐药菌通过噬菌体将耐药性转移给敏感菌,称为转导。

  B. 转化:耐药菌溶解释放的耐药基因DNA通过培养基转移给敏感菌株,使之耐药。

  C. 结合:耐药菌株表面有纤毛,当与敏感菌结合时,可以纤毛为桥将耐药因子单向传递敏感菌,产生感染性耐药。

  2)非遗传耐药性:病原体为了应付不利环境所具有的非特异性的适应性。病原体暂时处于静止状态,对药物表现耐药;当病原体转为活动状态,或繁殖的子代对药物依然敏感。这种耐药性不是对某药特异的,没有专一耐药基因可传代,不能遗传。

  3)交叉耐药性:指病原体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它药物也出现耐药现象。根据发生的机理,分为:

  A.完全交叉耐药性:例如四环素类药物之间、链霉素与双氢霉素的药物部分化学结构极为相似,均能与病原体的靶结构相作用。所以称为完全交叉耐药性。

  B.部分交耐药性:常呈单向耐药,例如细菌对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发生耐药后,对链霉素也耐药;但当细菌对链霉素发生耐药后,对新霉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仍很敏感。

  总之,随着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病原体对抗菌素的耐药性也在逐年增多,因此在应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禁止滥用;要合理并轮换使用药物,注意给药剂量、用药时期及间隔时间;并要建立严密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株的交叉感染。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