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14日电 猪为六畜之首,因此它的可爱造型经常在民间艺术中出现。根据上海博物馆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猪的造型艺术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
由于崧泽文化遗址将修建遗址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最近对崧泽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在6000年前的一处灰坑里出土了一只上有红彩的陶塑小猪。
上海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以前也在多个遗址里挖掘到大量古人剩下的猪骨,但是这只小猪还是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格外兴趣:因为它是一头家猪。
这只小猪圆咕隆咚、肥头肥脑、双眼鼓突、吻部前拱、腹圆下坠、四腿粗短,野猪的特征几乎荡然无存,非常像现代常用的猪型储币罐。上海博物馆黄宣佩研究员说:“以前我们在遗址里发现的都是长嘴的野猪,现在就可以证明,上海地区6000年前就有家猪了。”
中国人养猪至少有了6000年-7000年的历史,但把野猪驯养成家猪的历史要从1万年前算起。上海博物馆宋建研究员说:“由于上海成陆晚,因此出现家猪的时代要迟一些,但这头陶猪是中国最早的‘猪形象’之一。”
崧泽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北部,在1957年考古调查时被发现。它是一处介于约公元前3900年-32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上海市政府将在当地建造遗址博物馆,今年2至4月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还有其他一些有趣发现。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堆筑的高台地祭坛,这是太湖地区最早的人工祭坛。在祭坛北面,还发现了上海地区最古老的房子,这是一座面积约5.5平方米的圆房子。新出土的一面双面穿孔石斧,将新石器时代中最晚采用的“管钻法”提前了1000多年,这种方法被良渚文化的先人用来大规模制作精美的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