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前期粮价上涨情况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自去年下半年麦收开始,我国粮食市场走出自1998年以来长达6年的低迷态势,粮食价格出现全面上涨。这次粮价上涨首先表现在粮食产区,很快传递到粮食销区,引发全国范围内包括玉米、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全面上扬。到今年3月末,三大粮食品种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高达40%-50%,逐步接近1995、1996年粮食高价位区间的水平。粮食价格短时期内连续上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果断决策,及时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收到了良好成效。

  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粮价变化情况

  (一)去年6月到今年3月,三大粮食品种价格上涨40%-50%。

  总体看,这次粮价上涨大致可分为小麦、大米交替领涨两个阶段。

  去年6月,小麦在收割后市场价格开始小步趋升,进入第四季度,玉米在出口供货压力下价格开始攀升,局部地区大米出现供给不足,价格开始上扬。到10月,三大粮食品种市场价格普遍上涨20%左右。从10月以来,大米价格又快速上扬,小麦价格紧随其后,玉米价格即使在收获季节也没有出现回落,推动市场粮价出现第二次上涨。到今年3月,市场粮价较去年10月又上涨20%-30%。进入4月,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显现,市场价格总体趋于平稳。

  分品种看,小麦价格从去年6月就出现上涨苗头,到10月中下旬,主产区小麦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达20%以上。以批发市场为例,10月下旬郑州批发市场小麦价格在1225元/吨左右,比年初上涨14%,华南批发市场价格为1450元/吨,比年初上涨14%。12月小麦价格再次上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上述两个批发市场价格分别达到1500元/吨和1700元/吨,比去年10月分别上涨22%和17%,同比上涨40%和33%。

  稻谷市场价格上涨幅度相对较大。湖南粮食批发市场去年9月中晚籼米价格为1510元/吨,到10月迅速上涨到1920元/吨,上涨27%;江西批发市场9月批发价格为1620元/吨,10月为1880元/吨,上涨16%。春节前后,大米市场价格再次大幅上升,到今年3月,上述两个批发市场价格分别上涨到

  2300元/吨和2560元/吨,比10月分别上涨20%和36%,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60%和65%。在这次价

  格上涨中,早籼米价格上升幅度快于中晚籼米,粳米价格上升幅度大于籼米。

  玉米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小于稻谷和小麦,主要是去年10月以后涨幅较大。华南粮食批发市场9月玉米批发价为1180元/吨,10月下旬上涨到1450元/吨,上涨幅度23%;吉林粮食批发市场9月批发价为970元/吨,10月批发价1050元/吨,上涨8%,今年3月达1130元/吨以上,较10月上涨8%,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近20%。

  (二)这次粮价上涨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市场供求变化、市场预期、政策因素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1.宏观经济出现较快增长,生产和消费对需求的拉动是粮价上涨的外因。去年以来,由于投资拉动和积极货币政策影响,我国经济逐步走出通货紧缩阴影,出现近年来的较快增长,2003年在“非典”疫情影响下,GDP仍保持9.1%的增长。在GDP出现良好走势的同时,能源、原材料、粮食等上游产品的需求增长过快,引发价格总水平不断上涨。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

  2.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是粮价上涨的内因。粮价变化是供求变化的直接反映,但相对供求变化而言具有超前性。价格上涨并非等到供求逆转时才发生,而是在供求出现趋紧迹象时就会表现出来。2000年以来,受种植结构调整、因占用耕地种植面积减少、单产下降、特别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等多种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出现连续多年大幅度下降。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306.5亿公斤,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库存下降很快,到今年3月库存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500亿公斤。虽然总量上仍属供大于求,但品种、结构矛盾已经充分显现。

  3.流通不畅是影响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由于前几年粮食供大于求和粮食主产区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主销区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等原因,我国粮食库存区域分布不平衡,大部分商业库存只集中在部分产粮大省,加上目前产销区实行不同的收购和财政补贴政策,使粮食库存分布进一步向产区集中。去年以来,投资过快增长引发对能源、原材料和粮食等上游产品的需求过大,造成全国运力紧张,从产区调往销区的粮食十分困难。流通不畅引起需求不平衡,从而刺激了粮价上涨。同时,受国际运费大涨以及国内限制公路超载等因素,国内运费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粮食采购成本。如去年10月长春运往大连的运费上涨30元/吨,大连运往广州的船运费小船上涨30元/吨。

  4.对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影响了农户和企业的售粮、购粮行为。一是农产预期市场粮价继续上涨,希望卖个更好的价钱,惜售心理增强。去年秋粮收获后,玉米主产区种粮农民除急于用钱的农户外,大部分农户持粮待售。二是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卖跌不卖涨”,希望通过较高价格把前几年的亏损弥补回来,销售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的供给。三是部分稻谷、面粉、饲料等粮食加工企业以前基本没有库存,在市场供货出现紧张的情况下,担心市场粮价进一步上涨,加大采购成本,从而争相抢购,增加了市场需求。尤其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存粮企业“憋粮”、用粮企业“抢粮”的现象,对

  市场价格波动产生了放大效应。

  5.政策性因素对粮价上涨产生一定影响。去年11月底,国家有关部门要求主销区按照“6个月销量”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地方储备规模,并在今年夏收前达到国家的要求。主销区集中采购行为一方面增加对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减少了市场的有效供给,也使主产区作出“卖方市场”的经营选择,引起粮价上涨。同时,去年秋粮上市时,东北地区粮食收购保护价水平的提高,反映出政府对市场粮价上升趋势的判定,从客观上对市场粮价上涨产生一定支撑作用。

  6.其他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全球粮食产量下降、库存减少引发的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国际、国内期货市场出现逆转行情,走出新一轮大牛势,以及国内大豆产需缺口扩大引发大豆价格连续上涨等因素。

  (三)对这次粮价上涨的几个基本判断。

  笔者认为:

  1.这次粮价上涨的特征是短期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交替大幅上涨。主要是由受粮食连年减产、多年消费持续大于当年产量引起的粮食库存和总供给下降引起的。这种价格上涨是持续几年价格下降后的恢复性上涨,尚未超过几年前主要粮食品种最高价位区间。从我国粮价已经连续6年负增长的角度看,这次粮价上涨呈现明显的价格回归愿望和表现,即是恢复性增长,但短时期内价格上涨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2.这次粮价上涨主要是市场机制作用形成的。引起这次粮价上涨的因素有多种,但实质上还是粮食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市场因素主导了这次价格上涨。粮价上涨至少证明了四个问题,一是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二是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四是市场主体运行机制掣肘。这次粮价上涨会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除了负面影响外,粮价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种粮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和改善。同时,粮价适当走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广大粮农自觉扩大粮食生产。

  3.粮价上涨提醒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库存不足的省份从这次粮价上涨中初步感觉到粮价不稳可能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的直接影响;感受到地方政府对粮食价格调控能力的不足,感受到如果现在还不重视粮食安全的话,迟早要出问题,而且从我国的国情和粮情看,还不会是小问题。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