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转基因专题» 正文

转基因产品在中国掀起盖头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大洋网讯  200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在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去年,中国耗资30亿美元,进口了大约与中国大豆产量相等的1394万吨大豆。据中国企业报报道,入世后农产品可能遇到的冲击已经提前在大豆市场上演。

  难道原来的生产大国要沦落到依赖洋豆的境地?难道要坐视3000万农民陷入困境?有专家主张应依靠本国解决大豆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大豆发展计划”,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有关转基因的一系列法规相继出台。

  2002年3月20日,对于中国广大消费者来讲,“转基因”这个高深的科学概念开始了和他们的“亲密接触”:就在这一天,《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为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被列入目录的转基因生物产品必须进行标识。第一批列入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是: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等。

  逐步明晰的法规

  “转基因”这个词好像让普通消费者觉得很陌生,其实虽然我国尚没有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生产,但我国进口的农产品中有很多已经是转基因产品。近几年我国大量从美国、阿根廷等国进口大豆,其中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中国消费的大豆里有一半从国外进口,“而进口的大豆基本上是用来榨油的”。美国大豆协会驻北京副代表张晓平告诉记者。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大豆色拉油含有转基因成分,转基因食品已经走进我国普通百姓的生活。

  对于转基因产品的汹涌暗潮,政府当然引起了注意,我国早在1996年就发布了有关条例,而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叩门声越来越响,采取的措施也日趋有力,终于,2001年6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评价、标识等作出了规定,把转基因产品的生产与经营纳入了政府的管理范围。

  对此关心的似乎只应是本国的相关行业,但中国目前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地位却令它的这一国内法规不可避免地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引起波澜,进而演变成政府间的交涉。中国的交涉对手乃是美国,这不难理解,要知道,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其生产的大豆里有70%都是转基因品种,每年向中国出口500多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0%”,中国成了美国大豆的最大进口国。张晓平的话解释了美国为何在中国转基因法规问题上如此敏感。据说,《转基因管理条例》出台后,由于首次要求所有转基因进口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新规则令市场困惑,当时曾一度导致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中断,因为买家担心美国大豆货船可能通不过严格的检验。而中国和另一个重要的大豆进口地南美之间的贸易也同样受到影响,由于转基因条例问题,一些买家取消了合同,高价回售给了供货商,或将合约向后推移。中国政府的这一决策引起了美国总统布什的注意。2001年10月,他在上海参加APEC会议期间,专就这个问题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讨论。双方后来达成协议,美国大豆向中国出口才得以恢复。

  可是,《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还仅是一个粗线条的规定,具体实施细则的缺乏使得它难以操作,因此,2002年1月7日,农业部又颁布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包括3个条例:安全评估、标识制度和进口安全。对华出口农产品的海外公司必须从农业部获得安全证书,以证实这些产品对人、动物以及环境无害。有关主管单位将在270天内作出是否发放证书的决定,进口商签订供货合同前,必须获得这一证书。这一细则在公布后两个多月的3月20日才生效,这实际上给了中国的《转基因管理条例》的实施一个延迟期。很快,农业转基因管理办公室就开始接受境外公司对安全证书的申请,到3月31日截止,6月30日前作出批复。境外公司必须提供进口安全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材料,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证明应该由境外公司所在国家官方的检测报告,不能是那些非官方的检测机构提供的报告。另外,还需要农业部指定的技术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即便有了细则,也只有在实际的申请过程中才能知道农业转基因管理办公室具体的要求和尺度,所以,国内的大豆贸易企业都纷纷通知境外供应商加紧安全证书的申请。

  然而,在国外出口商提出申请到获得批准这段时间,结果的悬而未决将使得外国出口商的对华贸易暂时中止。美国方面于是希望能够找到某种临时措施,一方面,中国可以实施条例,另一方面,可以允许美国产品在审批期间继续进入中国市场。世界大豆出口大国与进口大国的一轮讨价还价再次展开。美国总统布什访华后,美国政府又派出一个包括国务院、农业部、贸易谈判署等多部门官员组成的代表团于3月5日抵京,由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署首席农业贸易谈判官阿兰·约翰逊领队,与中国政府进行了为期3天的有关转基因问题的讨论。3月7日,中美贸易谈判结束,结果之一是在3月20日后进口转基因合格证书的申请依旧照常进行,但是中国答应在3月20日后对申请证书的贸易商发放一个临时许可证,该许可证截止日期为12月20日。贸易商凭此临时许可证可以完成正常的进口手续,顺利进口大豆,可以说是给了转基因条例正式执行更长的一个缓冲期。美中之间就转基因生物进口条例达成协议的消息给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许多交易商希望该协议能使美国的大豆毫不延迟地出口到美国最大的进口商——中国,大豆类产品期货交易在3月7日收市时价格上升,大豆期价以可观的升幅结束了当天的交易。很快,4天之后,农业部就发布了《转基因农产品临时措施》,反映了中美协议的核心内容。至此,围绕着转基因产品管理的疑云总算得到了廓清。这已经是《管理办法》问世后的9个月了。“这几个法规分阶段出台,情况不是一下明朗,整个过程有些混乱,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使得贸易不好开展,风险增加,交易者只好抱观望态度,等到法规明朗之后再做决断。”张晓平表示。这期间,“贸易受到了一些影响。”

  阻挡洋豆的“堤坝”

  转基因产品最令人关注之处是它的安全性,主要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一般认为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但也有意见觉得尚缺乏科学依据,如“两院”院士石元春就说过,从技术层面来讲,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对人体不存在利弊的问题,但由于转基因食品是把一种外源的基因转移到生物体中,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需加强监管和审批。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国际上还没有定论,很多对其安全性持怀疑态度的国家对这类食品的管理措施相当严格。韩国从2001年9月1日起对所有进口的大豆、玉米以及含有这些成分的食品要求加贴“转基因”标识,并出具转基因检测证明。欧共体国家对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限制严格,规定转基因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应在产品标签上注明为转基因食品,日本做法相同。因此,中国采取的监管法规也是出于相同考虑。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象转基因安全监管一类的措施乃是一种以技术标准形式出现的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农业。”一位贸易界人士对记者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要降低,配额要逐步取消,而食品的卫生标准就可成为在不违背国际协定的前提下,阻止外国产品过度涌入的合法手段。“所以中国在入世前发布了《转基因管理办法》”。的确,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所需申报手续在增加资金成本(检验费用、标识费用、申报费用)和时间成本(提交资料、办理安全证书)的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性,近期内无疑将构成进出口商和生产商的一道关卡,增加他们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高进口大豆的成本,遏制大豆进口。因为目前从美国、阿根廷进口的大豆中,主要是转基因大豆。业内人士指出,《管理办法》及其细则的制订和实施,对于大豆市场来说,目的是为了控制总需求量中进口豆和国产豆的比例关系。通过调节,增加非转基因产品的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国内大豆产业给予一定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农业内部结构的宏观目标。

  “让公众充分了解”

  如果说,转基因有关法规的实施有可能多少阻挡洋豆的涌入,从而减少了供给;另一方面,它也对需求发生影响。据记者向一些厂家了解,目前国内生产的食用油很多是用进口大豆榨出来的,其中主要是转基因大豆。业内人士已在担心细则的出台有可能对中国压榨行业造成严重影响。不少食用油厂认为标识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小包装油的销售是个不小的冲击。因为我国的消费者原来对转基因问题知之甚少,3月20日以后发现自己每天在吃的豆油、菜子油都标识为转基因产品,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官方的舆论阐明转基因食品一定是对人类无害的,所以预计不少消费者对贴有转基因标签的小包装油将持谨慎态度,在一段时间内使得小包装色拉油的需求下降,从而影响国内的大豆或油菜籽榨油生产,进而长期内将影响对作为原料的转基因大豆的进口量,而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会得到刺激,提高其竞争力。

  “在推广标识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向消费者讲清有关转基因的知识。”农业大学蔡同一教授的看法得到了张晓平的共鸣,“既然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那么也应该把转基因的知识向大众充分传播,否则会引起恐慌。在公众尚未充分了解有关知识的情况下就实施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会给市场带来不好影响。”此话并非无的放矢,如去年广州的一次调查就显示,由于缺乏了解和权威而明确的消费指引,普通市民在是否接受这种新生食品时显得迟疑和担心。在调查中,有两成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有近三成的人则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有副作用。在转基因食品尚未大量进入市场前,市民普遍希望政府部门加强对转基因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国外商家对中国消费者的态度也是放心不下。1999年,全世界开始对转基因产品是否存在负面影响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由于人类关于基因的知识有限,争论没有结果。也正是在这次讨论之后,国外转基因产品供应商为避免消费者产生忧虑,在进入中国时不再像过去一样向中国进口商公开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的信息。

  “中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必须应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事实上,中国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张晓平担心如果公众盲目地抵触转基因产品,将对中国自己的转基因作物品种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因为缺乏宣传,造成许多人对转基因是何物不甚了解,安全意识薄弱。一位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正因为一些人对生物安全认识模糊,使得对于转基因生物的潜在风险“炒作得有些过了头”。据有关专家介绍,迄今为止,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已达7年,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至少已有10亿之多,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中国人,至今还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实例。著名科学家陈章良教授也曾强调,转基因技术是一项非常有用的生物技术,无论是提高产量还是减少病虫害以及改善营养价值,转基因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其他技术难以比拟的优越性。他认为,比起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抗病虫害及增产,转基因技术应该更具安全性。

  另外,在转基因产品的标识问题上,业内人士对于目前的规定抱有看法。对转基因产品的鉴定,中国将采取容许量为零的严格标准,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不同,国际上的惯例做法是以百分比含量为基准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转基因含量超过规定百分比含量的产品才被标为转基因产品。“而且无论是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还是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不少工厂用的同一套设备进行加工,不可能清洗干净,两种油之间不可避免会相互沾染,这样鉴定时无法分清。”有人这样讲。因此,一些国内大豆贸易和加工企业希望农业部考虑企业的意见,改变用零容许量对转基因产品进行鉴别的定性检测标准。

  不管怎样,转基因产品就要在人们的餐桌上掀起盖头,就看消费者如何对待它了。

资料:

  中国大规模进口大豆始于1995年。据海关统计,1995年进口大豆80万吨,此后4年进口量分别为111万吨、296万吨、320万吨和432万吨,2000年则猛增至1042万吨——这一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在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到了2001年,中国耗资30亿美元,进口大豆约1394万吨,仅比中国大豆产量少100多万吨。洋豆伤农,而至少有3000万农民从事大豆生产。入世后农产品可能遇到的冲击已经提前在大豆市场上演。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