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办公室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从今年3月20日起,凡是在市场上出现的转基因食品一律要亮明身份,标明自己是转基因食品。这一规定颁布后,中国老百姓的反应平平,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掀起了轩然大波。美国政府派出代表团与中国有关部门进行反复协商,纽约期货交易市场的大豆价格也一度大受影响。按说,对转基因食品贴加标识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人为什么会这么紧张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就拿大豆来说,我国去年共进口大豆1394万吨,相当于我国的国内产量。中国是美国大豆的一大市场,而美国的大豆有60%属于转基因产品。在此规定颁布之前,美国大豆出口中国可谓“畅通无阻”,不需要经过中国方面的任何安全性评估。而现在,这些产品必须加注“GM
FOOD(转基因食品)”标识,国内用这些大豆加工的豆制品、豆油等食品也必须标明“转基因大豆制成品”字样。因此,追根溯源,美国人对中国这一法规如此重视主要还是因为担心中国的老百姓在心理上对转基因食品持抵制态度,不敢放心食用,从而影响到美国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那么,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呢?各国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其实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同常规育种比较,转基因食品的基因来源更为广泛。理论上来讲,这些自然物种在自然条件下不会产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新物种。应该说,转基因技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特定需要,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是一种技术进步。简单的讲,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包括:可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可以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可以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值;可以增加食物种类,提高食物品质;还可以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既然转基因食品好处颇多,为什么人们还对转基因食品“敬而远之”呢?首先,转基因是一种新技术,公众对其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目前科学界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试验足以证明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不安全。也就是说,就这个问题而言,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吃吧,没问题!因为,转基因食品也许有以下潜在危险:它可能产生新毒素和新过敏源;可能产生抗除草剂的杂草;可能使疾病的传播跨越物种障碍;可能损害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还可能干扰生态平衡。
既然,科学目前还无法为我们拨开转基因食品的迷雾,那我们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转基因食品呢?美国是目前头号转基因作物产地,也是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据了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2/3,品种也有棉花、大豆、玉米、南瓜等20多种。美国市场上出售的食品中,有60%-70%含有转基因成分,但美国人仍然照吃不误。但转基因食物在欧洲的遭遇却截然不同。法国规定,食品生产商必须对任何一种使用原料中转基因物质含量超过1%的食品进行标识。因此,为了招徕顾客,法国食品商始终采取各种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原料。在英国,也只有14%的人表示,愿意接受转基因食品。
截至2000年,我国的转基因作物有50万公顷,品种比较少,面积也不大。但我国市场上有些食品中含有国外进口转基因作物的成分,并且,这些食品也很可能不知不觉地早已上了我们寻常百姓的餐桌。对此,我们不必过于惊慌,因为目前所有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都只是潜在的危险,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立法也是在没有任何危害先例的情况下作出的,这是一种进步,说明我们的防范意识加强了。
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我国采取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一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对于证实无害的食品,仍应积极推广。对于消费者来说,科学为我们提供的实验结果,法律保障了我们的知情权,吃还是不吃,还是要由自己决定。
(来源: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