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饲料中的有效能量或能量比例来降低肉中脂肪的含量。例如在饲养猪时,为减少肉中脂肪的含量,提高其胴体瘦肉率,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一般为:在体重60kg前,每kg日粮中含可消化能12.76—13.39MJ,粗蛋白质16—17%;体重61—91kg,在日粮中搭配草粉等低,使每kg饲料中可消化能降至11.72—12.55MJ,粗蛋白质为14%左右。
二、提高脂肪的硬度
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脂肪的硬度就越低。对反刍动物来说,饲料中脂肪酸的组成对体脂的硬度影响不大;然而单胃动物却直接受到饲料的影响。一般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饲料,如鱼粉、大豆、米糠等会导致脂肪软化,在育肥猪,特别是肥育后期的饲粮中,这类饲料应尽量少用;而富含碳水化合物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饲料,如薯类、麦类、椰子饼、棉籽饼、脱脂乳等,能使猪体沉积较硬的脂肪,因此在育肥后期,常用此类饲料。此外,当猪饲料中铜的含量过高时,也会使脂肪的硬度降低;而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88IU,又可便其得到恢复。
三、改善脂肪的颜色
由饲料引起的脂肪颜色的异常最常见的是“黄膘”,即饲料中天然色素在脂肪组织中的不良沉积。一般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天然色素的饲料,如鱼粉、蚕蛹粉、鱼肝油下脚料、芜青、南瓜、紫云英、胡萝卜素,易导致黄膘,在肥育猪的饲粮中,这样的饲料应尽量少用。但对鸡来说,皮肤及皮下脂肪黄色的胴体更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可以通过一些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使鸡胴体着上黄色。饲料中对鸡胴体着黄色作用的物质是叶黄素,含叶黄素较丰富的常用饲料有:黄玉米、草粉、玉米面筋粉、干藻粉等。
四、降低肉质的不良味道
肉的味道是影响其食用价格的重要因素。具有不良气味的饲料,常常会引起肉质味道的异常。动物如果长时间大量采食某些腐烂的块根(萝卜、芜青、甜菜等)、鱼粉、鱼肝油下脚料、蚕蛹以及带浓厚气味的植物(苦艾等)就会使肉产生异味。猪若长期喂泔脚水,其肉和脂肪含有使人厌恶的废水气味。鸡肉常因饲料中添加鱼油、鱼粉、菜子饼和高粱等引起异常。当饲料中添加2%的鱼油时就使鸡肉达到难以食用的程度,但适量添加维生素E可降低这种不良气味。含单宁酸较多的菜籽饼和高粱可使鸡肉产生一种不良的味道,若其用量低于饲粮的5%时,对肉味的影响较小。
五、减少饲料其他方面对肉质的不良影响
当饲料中的硒和维生素E缺乏时,就会使畜禽发生白肌病。得此病的畜禽肌肉颜色苍白,质地松软湿润,味感差,不宜加工和保存。可肌肉注射维生素E和硒制剂或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E和硒的含量来治疗和预防此病。畜禽饲料中的保健或促生长添加剂若使用不当,在肉中的残留量也会超过食用标准的允许限量,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为了降低它们对肉的不良影响,这类添加剂在动物育肥后期或在屠宰前的一定时期内,应停止使用。饲喂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饲料也会使其在肉中残留,因此,饲养畜禽时要禁止使用农药或工业“三废”中的重金属和有毒化合物污染的饲料或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