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动态» 正文

小麦亩产如何跨越“鸿沟”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1-24
300-700公斤:小麦亩产如何跨越“鸿沟”

目前我国小麦亩产最高能达到多少公斤呢?

有资料表明,在山东、河南都有亩产700公斤以上的小面积高产记录和万亩联片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示范田。即使在旱作、节水栽培条件下,在山东、河北两省,也有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但是,既然是典型和示范,就说明我们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其单产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2003年,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小麦平均亩产却分别只有336、318和310公斤。从亩产300公斤到700公斤,一道深深的“鸿沟”摆在我们面前。

走完“最后一公里”

肖世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今年农业部实施“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计划”的小麦首席育种专家。从今年1月份在我国优势小麦产业带中选定5省6县作为小麦示范县以来,每到农时季节,肖世和就深入示范县为农民讲课、培训,每一个示范县他都已经去了不下6次。他想从中寻找到跨越“鸿沟”的有效途径。

在这项行动刚刚开始的时候,肖世和走进田间,发现多数农民在小麦的种植和管理上还沿用着传统的方法,不懂科学,不重视专家,更不懂得环保。农民在播种时每亩就撒下50、60斤种子,其实只需要20斤左右就够了。在施用尿素时也是一下子就30、40斤,而科学的施用量是20斤,这样一来,既造成种地成本的加大,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而乡镇里原本负责农技工作的技术人员,由于自身业务水平局限、经费不足等原因,不能及时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还有的甚至被抽调去搞计划生育、征粮纳税等工作,无暇顾及农技推广。许多农民反映,在最近的5年内都没有搞过农技宣传活动了,只有卖种子、卖化肥的人在推销产品时有过简单的农技知识宣传。这些现象深深地震撼了肖世和。

肖世和分析认为,以上这些现象说明技术应用在科研与生产之间还有差距,科技示范的先进技术在大田生产中还没有真正到位,小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还需要加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走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农业科技真正进村入户。

 让农民感受科技的威力

肖世和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深秋9月,正是冬小麦准备播种的季节。在河北省高碑店,一位老大爷走进了县里举办的农技培训班,他周围已经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农民,旁边一个年轻人对他说,您年纪这么大了,就别来听了。可老大爷说:“专家大老远来讲课,我不来听,我们家就不会技术,这怎么能行呢!”肖世和告诉记者,这种场面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

在高碑店,肖世和带领科技人员告诉农民,只需追肥20斤就能达到最佳效果,出了问题我们负责。

农民试了之后,纷纷称赞道:“这样的效果果然好,明年还这样搞。”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来听农技培训的人多了,农民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科技人员为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服务,帮助农民省了钱、省了力还达到了增产的目的。这些前来培训的农民在几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里听得聚精会神,记得认真仔细,讲完课还围着技术人员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

通过与农民广泛接触,肖世和发现,“农技人员做示范样板、在田间手把手教、在家里面对面谈”是三种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所以,他就安排农技人员到农民家里去,像聊天一样告诉他们种田方法,传授农技知识,让农民知道该种什么新品种,怎样正确播种、施肥等,真正实现“专业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与此同时,科技人员还采用在一个自然村里培养一两户示范户的方法,发挥示范户对周围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基地——示范户——农民的农技推广网络。

肖世和的工夫没有白费,通过他们的努力,今年上半年小麦6个试点县共涉及64个乡(镇、办事处、农场),投入技术人员304人,培训农民10万余人,编写各种技术文件89种,下发明白纸17万多份,利用广播、电视和大喇叭宣传农业技术187次,进行病虫测报和土壤监测39次。通过技术和资源的集中示范和辐射推广,各示范县普遍增产增收。5个冬小麦示范县的1000亩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463.4公斤,比20万亩示范田增产64公斤,20万亩示范田比非示范区增产15.2%,每亩比上年增收218.7元,比今年非示范区增收87.6元。“小麦科技提升行动”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农民脸上笑开了颜,纷纷夸赞“政策抓到了点子上,给农民带来了大实惠”。

打开农技推广新局面

在使农民增收的同时,“小麦科技提升行动”也使乡镇农技部门焕发了活力。许多农技人员从大学毕业十几年来就没做过农技方面的工作,一位乡里的农技中层干部在给农民授课时脸涨得通红,声音也发抖,不敢给老百姓讲课,生怕农民提出来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了,丢了面子。通过项目,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促使农技人员内部练兵,改善工作方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还缓解了干群关系,过去农民不喜欢一天到晚征粮纳税,搞计划生育的干部,现在广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不吃村民一顿饭,不拿农民一分钱,还给他们留下技术和资料,农民欢迎,上上下下都叫好。

当听到广大农民说:“现在技术人员到村头、田头勤了,村头小黑板农情信息更换快了,明白纸等技术小资料发得多了,田间管理措施有人问了,我们与技术人员的接触交流多了。”的时候;当听到农民反映: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今年种田用种、施肥、打药少了,种田心中有底了,种田轻松了,产量比以前高了的时候,肖世和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对记者说:“我国目前小麦播种面积有3亿多亩,最多时达到过4.5亿亩,小麦亩产量每提高百分之一,就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的贡献。”从明年起,他打算在每个县里选拔50名技术指导员,每个指导员至少负责20个示范户,直接对农民进行指导,解决每家每户的实际问题,由示范户给他们打分,真正做到进村入户。

从亩产300公斤到700公斤,“鸿沟”并非不可逾越。肖世和对此充满信心。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