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饲料原料市场有些大起大落,到底是什么在控制着、影响着这一切的发生呢?那些看似与饲料无关的事情,在今天、在未来还会如何干预饲料供需和价格的变化呢?
宏观调控效果立竿见影粮食丰产还是紧平衡
粮价上涨源自供需失衡始自2003年10月的新一轮粮价上涨,是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第七次粮价波动。从今年6月~9月的数字看,粮价同比涨幅一直在30%以上。而引发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粮食连年减产造成的供需失衡。
调控效果立竿见影先是一号文件对于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增加的高度重视;继而是“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农业税减免的庄严承诺:即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五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年中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随之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更是将以“农民种粮直补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为主的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向全国。
这次调控本着冷静分析粮价上涨利弊、尊重价格规律、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同时又切实照顾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思路,给粮价留出了一定的上行空间,很好地利用市场规律调节了粮食供需和城乡收入差异,成为宏观调控中精彩的一笔。
紧平衡使未来任重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的李成贵研究员指出,未来2年~3年内粮价仍存在持续上升的可能。今年的粮食增产只不过是恢复性增长。而从粮食需求发展来看,仅有恢复性增长根本不能解决长远问题。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从发展视角和全球背景下考虑,而非自给自足的小农视角。
进口市场逐步放开价格直接受国际市场影响
WTO后农产品关税、配额、贸易权和分销权的变化
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关税降低。平均关税由2001年的19.9%降到2008年的15.1%。
中国将同美国等许多WTO成员国一样,使用关税配额制度,在粮食方面,进口的初始配额为1830万吨,最终配额为2215万吨。
贸易权和分销权。
随着国内对饲料量的逐年增加,和国内相关产品的减产,饲料原料的缺口越来越大,进口成为一种需要。目前进口量较大的饲料原料包括:鱼粉、大豆、豆粕、小麦,原来出口量较大的玉米也在国内需求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逐步减少。
单从豆粕一项来看:CNGOIC预估中国在2004/05年度进口大豆1950万吨,较2003/04年度的1650万吨增加18%。大豆和豆粕进口需求,逐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