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是饲料生产者与饲养者不断追求的共同目标。只有使用可靠的饲料原料才能获得优质高效的饲料。 能量和各营养素间的关系 动物通过摄取饲料来维持生理、生长、生产及调节体温需要。一般来说,饲料摄入量与饲料的能量成反比。能量高的饲料,动物采食量少,单位饲料内其它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减少,动物的生产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样,过低能量的饲料会使采食量增加,但体积过大,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同样不足,生产性能也会受到抑制。因此,最佳饲料转化效率的优良饲料必须具备能量与各种营养物质之间合理营养浓度比。而饲料能量需要因动物的品种、不同的生长期、环境等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饲料中其它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也就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达到理想的饲料转化效率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可消化氨基酸平衡理论的应用 饲料中氨基酸的组成是决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日粮中供生长和生产所需的必需氨基酸有一定的要求。应用可消化氨基酸平衡理论,不仅可以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还可以开发更多的饲料原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 微量营养物质的供给与平衡 微量营养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它们在各种代谢、酶促反应、生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合理浓度的微量物质的供给对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改善饲料效率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这里的合理浓度指的是每种微量组分量的恰到好处与微量组之间的和谐共处,任何微量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或相互间失去平衡,都可导致营养性疾病发生,造成代谢紊乱,使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效率下降。 抗营养因子和有毒物质 一些饲料原料中含有毒有害物质或抗营养因子。如豆类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单宁、异硫氢酸酯、恶唑烷硫酮等。它们可引起动物的消化系统障碍、引起生长发育异常等。谷物饲料中的谷物纤维成分、阿拉伯木聚糖和β葡聚糖,不仅不能被动物消化吸收,还会干扰谷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转化效率。上述饲料原料中虽固有一些有害成分,但通过去壳、加热处理、被充酶制剂、去毒等方法来降低其危害和控制在饲料中的用量,降低有害成分的浓度,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的。 霉菌毒素和微生物污染 饲料中含有的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可显著降低动物生长性能,甚至造成死亡,饲料转化效率急剧下降。所以,对原料和成品饲料检查霉菌毒素是必须的。科学的饲料贮运手段是高效饲料的保证。另外,在饲料中添加毒素结合物如活性炭、甘露低聚糖(MOS)等来特异性地吸收毒素是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被微生物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污染了的动物性饲料要避免使用或灭菌后使用。 大宗原料的合理选用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复杂的营养素间的平衡问题,但是,适口性的问题与特定动物消化系统的特异性对某些饲料的利用率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小米、碎米及其混合物比玉米更能提高肉鸡生长率和饲料转化效率,玉米对鱼类来讲是很难被消化的。因此在设计饲料配方时应考虑饲料配方中的各种成分恰当配合,以达到最佳效率。 饲用磷脂与油脂的应用 油脂价格走低,为油脂广泛应用于饲料中成为可能。尤其在夏季,因其产生较少的代谢热能,可降低饲料粉尘化,减少饲料浪费,另外,由于脂类消化一般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时间要长,使饲料在肠道中滞留的时间变长,加强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最终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促生长因子 除了要求饲料营养平衡外,使用一些被称为促生长因子的非营养饲料添加剂也是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常使用的有:抗菌素、微生态制剂、砷化物、鞣酸、中草药制剂、开胃剂、香味剂等。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往往造成正常的生态平衡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并且在肉品、鸡蛋中药物的高残留能够使人类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如今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抗菌素添加剂。 微生态制剂已逐渐发展成为应用最广的促生长因子,如啤酒酵母、乳酸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双岐杆菌、曲霉菌等,它们通过竞争和排斥机制调节胃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使机体充分吸收营养物质。通过生物学方法生产的微生态制剂必须具备抵御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在体内增殖。 中草药制剂具有促消化、增强肝功能和防霉菌毒素污染等作用;另外,抗球虫药、防霉剂、抗氧化剂、一些色素及其他有益物质等,都可被用作添加剂。一般在饲料中添加1~2种促生长因子,其目的是为了用最低的料耗来促进动物正常生长。 酶制剂 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降低磷酸盐、非淀粉多糖(NSP)等的排泄量,减少环境污染。可使饲料转化效率提高15~20%。适量的酶制剂能提高饲料的能量含量、氨基酸的生物转化效率及P、Zn、Mn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使生产性能上升,生长率和饲产转化效率提高。 饲料加工技术 科学的加工技术是改善饲料效率的又一重要手段,它包括:1合适的粉碎粒度。粉碎粒度对饲料营养价值和其它品质的贡献主要在于使各种组分能混合均匀,能生产质量均一的饲料产品。2提高调质器的调质质量,改善制粒及膨化效果;改善饲料的适口性;便于动物采食,减少浪费,解决饲喂粉料而出现轻度结肠炎;消灭沙门氏菌污染,较高的制粒温度可以考虑。3良好的混合均匀度是营养组分均匀的保证。4精确的配料是配方质量的保证。5科学的贮存等也是保证营养组分均一和分析保证值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