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人工手段修复和增加海洋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十分可观。
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通常加工成矾制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食品保健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捕捞过度、海洋环境污染、敌害生物三大困扰,全国仅剩辽东湾尚可形成海蜇渔汛。经过长期科学研究,我国已攻克了海蜇人工育苗和养成这一世界性难题,并陆续展开了小规模放流试验。目前,辽宁省的海蜇工厂化育苗和人工养殖蓬勃发展。到去年底,海蜇人工养殖规模已达10万亩,海蜇育苗生产能力为每年10亿头。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卢江宁告诉记者,海蜇放流两个半月,伞弧长将从1厘米生长到30厘米,体重将从1克增长到5000克,如果按照1%的回捕率计算,此次放流将至少增加海蜇产量1万吨,综合经济效益将达到2亿元,全省渔民仅此一项将人均增收800元。(完) (记者魏运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