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我国粮食的供求形势和政策建议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1-30
     一、关于当前粮食供需形势分析

      (一)2004年粮食供需形势和市场情况的简要回顾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连续几年获得丰收,1998年、1999年我国粮食年产量都超过1万亿斤。我国粮食供求形势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过于求。2000年以来,由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下降,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阶段性供过于求转变为供求逐步趋紧,市场粮价大幅度回升,保证粮食供应的压力明显增大。针对粮食供求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为了鼓励和促进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增加国内粮食供给,2004年年初国家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收到了明显成效。在政策、市场和气候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4年粮食生产得到较快恢复,粮食总产量达到9389亿斤,增产775亿斤,是历史上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但当年粮食产需仍存在一定的缺口。由于国家粮食库存比较充裕,可以弥补当年产需缺口,保证全年粮食供应,但年末国家粮食库存下降较多。

      1、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平稳增加。

      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9389亿斤,比2003年有较大增长。2004年粮食消费量比去年赂有增长,根据我局组织进行的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的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2004年粮食消费量为9818亿斤,其中,小麦消费量为2046亿斤,稻谷3785亿斤,玉米2313亿斤,大豆694亿斤,其它980亿斤;从用途看,居民口粮消费5320亿斤,饲料用粮3101亿斤,工业用粮770亿斤,食品、副食及酿造用粮296亿斤,种子用粮230亿斤,大豆榨油减量101亿斤。因此,当年产需仍然存在400多亿斤的缺口。分品种看,除玉米产大于需外,小麦、稻谷、大豆产需之间均存在一定缺口,需要动用库存或进口来弥补。

      2、粮食进口大于出口。

      2004年国家实行控制粮食出口、适当增加粮食进口的政策。在这一政策下,2004年与2003年相比,进口规模激增,出口大幅下降,主要粮食品种继续保持净进口状态。2004年,我国共进口粮食3007.25万吨,其中小麦723.29万吨,同比增加15倍,大米75.65万吨,同比增加1.9倍,大豆2023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玉米0.24万吨,;出口粮食586.39万吨,其中小麦78.39万吨,同比减幅65%,大米89.6万吨,同比减幅66%,玉米231.82万吨,同比减幅86%,大豆33.46万吨。进出口相抵后,净进口2420.86万吨。三个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和大米均由2003年的净出口变为净进口,玉米出口量也不足2003年的1/7。主要粮食品种进口量的增加,对我国粮食供求关系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3、国家粮食库存继续下降,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与2003年相比,2004年国家粮食库存有所减少。分性质看,国有粮食企业商品周转库存继续减少,中央储备粮库存基本稳定,地方储备粮库存进一步充实。分地区看,粮食主产省库存继续下降,产销基本平衡,省库存略有减少,粮食主销省粮食库存稳步增加。分品种看,主要粮食品种库存都是下降的,其中小麦和大米库存下降较多。国家粮食库存的地区布局和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但分布不均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是粮食库存主要集中在主产区,13个主产省粮食库存占全国总库存的72%,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7个主销区粮食库存虽然比上年增加40亿斤,但仍然比较薄弱。二是大米库存偏少,全国大米库存只占粮食总库存的28%,明显低于大米在粮食消费量中的比重,其中大米商品库存更是只占大米总库存的48%。

      在2004年粮食获得丰收的情况下,国家粮食库存减少较多的原因,一是当年产需仍存在较大缺口,需要挖库存弥补。二是受农民惜售等因素影响,粮食收购减少。伺时部分出口粮食是从国家粮食库存中供货,而进口大豆基本上由用粮企业自行储存和使用,不进入国家粮食库存,再加上地方加快处理库存老粮等因素,也使得国家粮食库存继续下降。另外,随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部分原国有粮食企业已经转制,其收购的新粮不再计入国家粮食库存,也是国家粮食库存下降的原因之一。

      4、粮食市场价格先升后落,总体价格水平高于上年。

      随着粮食供求形势逐步发生变化,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价格低迷后,2003年上半年粮食价格开始缓慢回升,并在第四季度以后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上涨,每次涨幅都在20%以上。此后,各地市场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新粮上市后,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的市场价格分别保持在’0.70元/斤,0.72元/斤、0.75元/斤的最低收购价水平之上,小麦和玉米市场价格也比较平稳。

      从整体上看,随着宏观调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及粮食进口的增加,粮食价格在~004年冲高后回落。从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变化可以看出,粮食市场1月至4月上旬延续上年度的行情,继续上涨;其后,除在4月下旬和10月份分别有4.18%和6.43%的回落、9月份出现过小幅反弹外,基本呈稳中趋弱态势。总的来说,2004年全年粮食价格均远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2005年我国粮食供需情况分析

      1、粮食产量增加,消费平稳增长,当年产需存在较大缺口。

      今年,夏粮生产又获得了丰收,冬小麦产量预计比上年增加50多亿斤。秋粮形势目前还看不太准,稻谷的播种面积比去年可能略有增加,但估计单产水平可能要低于去年,初步预计稻谷产量与去年基本持乎或略增。从玉米的播种以及气候,灾害等情况看,玉米产量可能略有下降。从全年看,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可能基本持平或略有增产。从消费看,近几年我国粮食消费量一直以近1%的速度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其中,居民口粮稳中趋降,种子用粮基本稳定,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有所增长。预计2005年我国粮食的总消费量在9880亿斤左右。从总体来看,2005年我国粮食供需仍是当年产不足需,产需缺口可能接近500亿斤。分品种看,小麦,稻谷当年产需仍有缺口,但考虑国家库存因素,2005年我国小麦和稻谷的供给还是有保证的,玉米还将保持平衡有余的状况,大豆产需缺口仍然较大,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2、目前国家粮食库存比较充裕,可以保证全年市场供应,但存在品种和区域结构矛盾。

      目前国家粮食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可以满足市场供应的需要,今年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可以平衡,但存在一定的品种和区域结构的矛盾。

    从生产和库存分布看,我国南北气候,地质条件等差异较大,粮食生产受区域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制约,地域性特征比较明显。我国小麦生产主要集中于冀鲁豫和黄淮海地区,占全国总产的68%左右;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冀鲁豫,占全国总产的64%左右;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占全国总产的50%左右;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江西、安徽、江苏、四川等省,占全国总产的68%左右。粮食生产优势化布局特点比较明显。与粮食生产相一致的,粮食主产区国家粮食库存量大,所占比重高,而主销区粮食库存量少,所占比重较低。另外,我国粮食消费区域性特征比较突出,不同地区粮食消费数量、品种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口粮消费结构看,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粮食又是粗大笨重物品,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运到。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区域和品种不平衡问题。

      (三)当前夏粮和早稻收购形势

      1、夏粮收购形势。

      今年夏粮总体情况是:夏粮面积增加,产量增加,但质量普遍低于上年;夏粮收购价格低开高走,稳步上升,目前趋于平稳;收购进度较缓,国有粮食企业收购数量同比减少;收购资金供应充足,基本满足收购需要;收购主体多元化,国有粮食企业仍继续发挥收购主渠道作用,没有出现种粮农民“卖粮难”问题。根据今年的夏粮收购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采取的主要调控措施,一是在四月份小麦价格下跌明显时,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小麦购销工作稳定市场价格的紧急通知》(国粮电[2005]6号)和《关于积极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国粮电[2005]8号)。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做好粮食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夏粮收购工作,采取暂停中央和地方储备小麦的轮出,并适当控制库存陈粮的销售节奏,停止库存粮的集中拍卖,继续积极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等各种有力措施,努力保持市场粮价基本稳定。通过采取以上调控措施,小麦市场价格开始止跌趋稳,有些地方价格还有所回升。;二是为了防止新小麦上市后,小麦市场价格过度下跌。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储粮总公司等7部门(单位)于6月24日联合召开了夏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夏粮收购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要求各地根据今年夏粮生产和收购形势,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抓紧对夏粮收购工作做出具体安排部署,严格落实。

      会议要求中储粮总公司结合储备小麦轮换,采取先轮入的方式,积极参与市场收购。从7月10日起,如冀鲁豫地区中等白小麦价格低于0.72元/斤,江苏、安徽,湖北红小麦价格低于0.69元/斤,中储粮总公司即在该省挂牌收购小麦作为临时收储,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小麦市场价格回升到挂牌收购价格水平或完成临时收储100亿斤总量时,即停止存储小麦的收购。目前,小麦主产区价格总体平稳,基本都高于国家指定的挂牌收购价。预计后期小麦价格以稳为主。

      2、早籼稻收购形势。

      根据各地粮食部门上报数据汇总,今年全国早籼稻播种面积9350万亩,预计产量690亿斤左右,商品量270亿斤左右,都比上年略有增加。由于气候原因,今年早籼稻收获期普遍提前10天左右,相应的开秤时间也比往年早。鉴于目前早籼稻市场价格已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水平,为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满足售粮农民的要求,保护种粮农民利益,7月22日,国家粮食局召开了由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粮食局负责同志参加的早籼稻收购工作座谈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总公司等部门和单位也派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认真研究分析了今年早籼稻收购形势和市场价格走势,听取了四省粮食部门对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意见和建议,一致建议应尽快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防止市场价格继续下跌。经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决定于7月28日正式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国家粮食局就此向中储粮总公司和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粮食局发出了紧急通知。

      为了确保预案能够及时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已于7月18日印发了《2005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并于7月25日公布了指定收购库点名单。为保证预案的顺利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组成联合检查组于7月底分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检查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情况;从各检查组了解的情况看,4省政府都对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非常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定本省的执行预案,保证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于7月28日起正式执行,且进展顺利。由国家指定的收购库点按中等品质每市斤0.70元挂牌收购2005年生产的早籼稻。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随机检查了一些收购库点,交粮的农民都对国家制定的政策表示满意。目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早籼稻市场价格基本维持在0.70元/斤。

      二、关于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形势的初步分析

      (一)从供给能力看,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长期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发展,今后要稳定增加粮食供给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未来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张平衡状态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产品进入了供给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粮食也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粮食供大于求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并非一种常态。最近几年,粮食供给已出现了年度产不足需的趋向。从未来供需分析看,需求呈刚性增长,消费量将继续增加;生产受资源、技术、资金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增长难度很大。供需之间将存在一定缺口,个别年间、个别品种、个别地区还可能出现短暂的供求紧张,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一种常态。

      粮食生产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粮食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两个因素。

      从粮食播种面积看,我国耕地资源短缺,人均占有耕地1.44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96--2003年七年间减少了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428万亩。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为14.91亿亩,粮食产量也降到了8613亿斤。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持耕地,促进粮食生产恢复和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滥占耕地的势头将得到有效遏制,粮食播种面积将有所恢复。但考虑到2003年比1998年已减少粮食播种面积2亿多亩,要全部恢复种粮很难实现,新开垦耕地种植粮食的空间不大,城市建设还会继续占用一些耕地等因素,今后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是比较困难的。另外,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年度间变化很大,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粮食单产来看,由于我国粮食增产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欠账较多,粮食单产短期内很难大幅度提高。目前科技进步在我国粮食单产增长中的贡献率为41%,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及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另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防灾抗灾能力降低,许多高产田退化为中低产田,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影响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1990年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年平均增长0.7%。按此推算,202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670斤/亩左右,粮食总产量预计为10400亿斤。这样,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720斤,低于过去20年中大多数年份的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粮食供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二)从需求看,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将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刚性增长

      粮食需求的变化主要受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其需求弹性较小,因此人口增加将推动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由于我国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原先预计的要低一些。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资料测算,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45亿左右。从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变化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建设加快等,人均粮食消费量仍呈上升趋势,但增速会继续放慢,原因是人们的劳动强度将进一步降低,我国老年人的比例将明显增大,这些因素决定了今后除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低收入阶层,口粮消费会有所增加外,其他大部分城乡人口的口粮直接消费将逐步减少,而饲料和工业用粮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从未来我国供需状况来看,满足口粮消费是有保证的,紧缺的方面主要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在11000亿斤以上,初步推算当年产需缺口可能在600亿斤以上。

      (三)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不稳定i依靠大量进口来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过去20年中,虽然世界粮食生产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但年际间波动也比较剧烈。1997年世界粮食产量跃上了18亿吨的台阶,此后连续五年维持在历史较好水平。2002世界粮食生产出现滑坡,产量下降到18。16亿吨。2003年产量也仅为18.46亿吨。2004年世界粮食生产又获得丰收,产量上升到20亿吨。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粮食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全球粮食库存在1999/2000年度达到5.65亿吨的最高水平后已连续四年下降,2003/2004年度库存仅为3.47亿吨,库存消费比为17.8%,20年来首次降到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下。虽然2004年全球粮食生产获得丰收,粮食库存略有回升,但库存消费比也仅为18.5%,略高于粮食安全警戒线。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将继续较快增长,同时世界上仍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未来世界粮食消费量将继续刚性增长。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发达国家粮食增产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今后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并不乐观,长远看仍是供求偏紧的趋势。从国际粮食贸易来看,现阶段世界谷物贸易量每年大体在2.4亿吨左右,其中小麦、玉米均为1亿多吨,大米在0.25亿吨左右,而且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贸易渠道。如果中国大量增加粮食进口,就会打破现有的世界粮食贸易格局。而要在中国大量进口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国际贸易平衡,将意味着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必须大幅度增加生产,进一步提高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这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由于世界粮食产量年度间波动剧烈,也难以形成中国大量进口所需要的稳定供货渠道。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量较小,而我国又相对短缺的大米来讲,以上问题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多年的经验证明,中国大量进口粮食还会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扬,不但我国自身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还可能引起那些承担不起高价进口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疑虑和不满。因此我国依靠大量进口解决国内粮食供需平衡问题的余地不大,而且存在着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风险。由此可见,要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不可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必须立足于发展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同时通过适量的进出口来进行品种和余缺调剂,为国内粮食供需平衡服务。

      三、粮食调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以及2005年粮食调控的主要工作

      (一)当前粮食调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一是宏观调控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04年国务院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粮食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流通主体与过去显著不同。二是宏观调控的政策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化变化。粮食部门由过去管理国有粮食企业转变为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管理方式由过去的重事前审批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管。三是粮食宏观调控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最低收购价政策、监测预警体系、粮食应急体系等都是粮食宏观调控的新内容。经济和法律手段将是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行政手段等只能作为必要的补充。四是宏观调控的范围发生了变化,随着粮食宏观调控的市场环境、政策体制环境的转变,粮食宏观调控的范围进一步宽泛,难度也随之增大。如粮食统计向全社会转变,范围明显拓宽,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大。

      (二)今年下一步继续抓好的几项调控工作

      1、正确分析和把握粮食供求形势,认真做好粮食总量平衡工作。

      正确分析和把握粮食供求形势,是我们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价格趋势等做出正确、合理的基本判断,我们才能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并落实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意图,从而做好粮食总量平衡工作,保证粮食市场供应,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因此,各级粮食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形势的分析,及时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指导企业经营提供服务•。今年,我局将根据粮食流通形势的变化和调控工作的需要,不定期地召开粮食形势分析会,邀请有关专家和各省有关同志对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平衡,区域平衡等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建议,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便于企业决策。在粮食收购季节或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剧烈的时期,我们也将根据形势及时研究分析供求和市场形势。

      2、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落实好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把市场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上,为发展粮食生产创造有利环境。

      粮食价格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2003年10月以来,粮价快速上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广大农民盼望出现的理性回归,对恢复农民种粮信心,增加收入和推动农村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来之不易。目前,部分地区的农民在观望粮食市场,期待更好地价格和出售时机。,因此,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做好新粮的收购工作,引导农民及时销售手中的粮食。落实好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同时要密切关注中、晚稻、小麦、玉米等市场价格,努力保持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防止再度走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动摇今后几年粮食增产的基础。

      3、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市场机遇,灵活运用进出口等手段,做好粮食余缺和品种调剂。

      要根据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进出口政策和策略,为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服务。在当前粮食供求偏紧、库存减少的情况下,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粮食出口,以延缓供需紧张局面的发生,实现粮食产需和供求的平稳过渡。要做好利用进口粮调剂国内供需的准备,在国际市场粮价下降时择机进口部分粮食,以增加国内市场供给或补充库存。目前,对于国内供求偏紧、库存较少的大豆,大米等品种,要继续鼓励适当进口,严格控制出口。对于国内供过于求的玉米,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出口。

      4、积极探索和完善储备粮管理的新机制,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收购市场放开后,各级储备粮将成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最重要手段。为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宏观调控作用,要继续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一是中央储备粮轮换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在粮食收购旺季,要防止大量集中轮出粮食打压市场粮价,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完善储备粮紧急动用预案,做好调控粮食市场的准备。要进一步细化中央储备粮紧急动用预案,确保中央储备粮能按有关要求及时投放市场保证供应;各地也要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的紧急动用预案。三是完善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要综合考虑供需状况、轮换、交通运输等因素,进一步搞好产销区储备粮的合理布局。同时要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适当增加大米等口粮品种的储备数量,四是继续积极稳妥地充实地方储备,增强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五是积极探索中央储备粮招标采购通过市场运作的新机制。逐步做到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

      5、加强粮食统计和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保持粮食市场基本稳定。

      在市场化条件下,随着粮食流通主体多元化和粮食流通活动复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影响粮食流通的不确定因素相应增多。为及早发现并消除粮食流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主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建立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统计方法,建立粮食监测预警体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紧迫。为更加准确、快捷地掌握粮食市场变化,将发生的重大情况在第一时间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国家粮食局将加快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步伐。力争今年在全国建立一批粮食市场监测点,监测内容包括粮食供求和价格等,在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监测的内容,增加监测点的数量,定期分析和发布粮食供求及市场价格信息,正确引导生产和流通。目前,我们已经在《中国粮食经济》杂志上定期发布粮食收购进度和销售量,待条件允许,我们将适当扩大信息的发布范围,以便吏好地为企业和社会各界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形成信息搜索,反馈和发布网络,并对粮食生产、需求、库存,储备、价格和国际市场动态以及相关突发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确定调控预警指标,实施先兆预警。同时,要按照《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全国性和区域性粮食应急机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立即采取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