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越来越多中国传统农业技术“输出”东盟国家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0-16  
新华网南宁10月14日电(记者 何丰伦)10月上旬,熟悉桑蚕养殖技术的中国农民鲁邱关正在越南北部广南省向当地群众传授蚕茧收获技术。

  鲁邱关来自中国著名的“丝绸之府”浙江湖州,他操着不太熟练的越南语对围成一圈的当地居民们说:“蚕茧最怕潮湿,收获后要及时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保持空气流通。”

  2004年下半年,鲁邱关在商务部“东桑西移”的发展战略中看到中国丝绸技术向周边国家发展的巨大潜力,便来到越南发展桑蚕养殖。短短2年时间,他和家乡人已经在越南的广南省投入20多万元人民币,发展了1800多亩高品质的桑田。鲁邱关认为,明年年初就可以基本收回成本,今后每年盈利在30万元左右。

  越南气候条件独特,适宜四季养蚕,但目前其蚕桑产业还处于相对初级的状态,丝绸加工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这是鲁邱关等人看准越南市场的关键。

  鲁邱关的经历仅仅是中国农业技术“输出”东盟国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优势农业技术向东盟国家输出。

  来自广西检验检疫局的统计显示,2006年上半年从广西口岸出口越南的杂交水稻种达29批、1965吨、总值110.68万美元,经报检出口的杂交水稻种数量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一位。

  常年从广西进口杂交稻种的越南商人范旭台琼告诉记者,中国杂交水稻稻种使用范围很广,仅桂99的相关杂交稻品种就有14个,既有符合越南北部山区的感温型早稻、晚稻品种,又有适合南部高温日照强烈气候的感光型品种。

  近年来,广西农垦集团还在泰国、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发展木薯产业,通过向这些国家农民输出木薯种植技术来扩大变性淀粉的来源。这一产业预计投入2亿元,投产后每年能够带来1亿元左右的回报。

  经济学硕士谢建中认为,中国具有优势技术的传统产业向东盟国家输出,具有适用性。他分析:按照农产品交易与农业技术转移之间1:8的国际评估标准计算,中国农业技术输出东盟国家带来的综合效益已经超过300亿人民币,考虑到由此带来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等连锁效应,实际效果还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对于在鲁邱关的桑田园里工作的越南农民阮庆清来说,最现实的是自己每年纯收入超过3000元人民币,比原来增加了5倍多。他说:“我希望多学点技术,再过几年自己也开辟桑园。”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