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近一年来国内猪价异常上涨的主要原因,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将原因归结为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成本说”),以及2006年上半年猪价低迷,受生猪生产周期的影响(“周期说”)。在这些来自权威渠道的分析中,猪病只是作为其中一个附带因素,并没有放到值得重视的位置。
但现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一头猪饲料成本增加150元,卖价即暴涨900元
“成本论”者认为,引起猪肉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年生猪价格达到低谷,饲料价格大幅上涨,两者相叠加造成母猪存栏数一定程度下降,使今年猪肉价格发生波动。
但市场人士认为,“饲料成本增加是主因”的说法片面夸大了饲料成本上涨对生猪价格的影响。以最简单的例子分析:行业中普遍认同,饲养一条猪约需要6-8包的配合饲料(40公斤规格),按每包饲料涨价10元计算,每头猪饲料成本上涨约为60-80元。这大约会导致猪价上涨0.6-0.8元/公斤,事实上,广东地区猪价(出栏价,下同)自去年6月以来,足足上涨了4.1元/公斤。
一直以来,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70%-82%。我国猪饲料主要原料所占比例大约为:玉米60%,豆粕20%,麦麸15%,预混料(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5%,其中玉米价格是决定养猪饲料成本的主要因素。
玉米价格的上涨会增加多少的饲料成本?2006年6月,全国二等黄玉米的均价为1337元/吨;2007年7月上旬,广东蛇口二等黄玉米报价为 1720元/吨,价格涨幅为383元/吨。按料肉比2.6:1计算,100公斤的肉猪需消耗260公斤的饲料,可以计算出,玉米价格的上涨会增加100元的饲料成本。根据行业人士估算,综合计算其他原料价格的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头100公斤的肉猪因饲料原料涨价而增加的饲料成本约为150元。同期每头相同体重肉猪售价却增加近900元(以广东地区价格计算,2006年6月肉猪均价约为6.6元/公斤,2007年7月上旬肉猪均价约为15.4元/公斤)。
根据经济规律,在供求平衡的条件下,成本上升会推动价格上升,但从近一年的情况来看,猪价上涨幅度要远高于饲料成本上涨,显然还有其他力量在起着更为主力的推高作用。
波动超出周期规律,“周期性原理”解释不了
纵观时下各方分析,均承认了母猪和生猪的存栏减少,从而造成供应不足的事实。因为我国散养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难以准确统计母猪和生猪存栏数量的变化,但从饲料销量的减少可以侧面反映存栏量的变化。
根据中国饲料工业统计报表汇总结果,2006年猪饲料产量同比下降5.5%,其中猪配合饲料同比下降6.4%;猪浓缩饲料总产量同比下降 5.6%;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饲料生产总产量为270万吨,比去年同期上涨7%,但猪料产量却下降了4%,4、5月份广东猪饲料生产企业的销量至少下降了 20%,预计即将公布的第二季度猪料销量下降幅度会更大。
的确,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猪价逐渐陷入低谷,特别在2006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散养户都亏本。全国各地特别是以散养为主的地区,养猪户纷纷大量淘汰宰杀母猪,减少母猪及生猪的存栏量。据湖南地区饲料经销商刘杨透露,由于养猪户大量淘汰宰杀母猪,在2006年上半年湖南地区饲料企业的猪饲料销量减少50%以上。
但从2006年7月开始,随着母猪、生猪的减少,猪价触底反弹。在正常的生产周期中,养猪户会跟随着猪价的上涨慢慢补栏,逐步缓解紧张的供求关系。事实上去年9月左右,养猪开始有较多的盈利了,可以算出大概是100-150元/头左右,按常理养殖户会补栏,在今年7-10月供应便可以缓解。
但现实中,单在今年春节后、5月中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就出现了三轮迅速的上涨过程,其中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广东地区猪价由原来的 13.30元/公斤上涨到15.40元/公斤,上涨幅度达15.8%,最高地区曾超过16元/公斤,创下了集约化养猪以来的历史记录。
由去年6月到今年7月,猪价上升时间已经持续一年,依照生产周期规律计算,母猪及生猪存栏量将恢复到正常或者比较高的水平。但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显示,母猪及生猪的存栏反而越来越少,猪价也越来越高。这一切显然并非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原理所能解析得了的,所以用“周期说”来解析这一轮猪价上涨并不恰当。
另外,政府应该进一步重视起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目前养猪业遭遇的问题与困难,花更大的力气,加大力度进行科研开发,完善疫病防控机制,才是解决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猪价问题的关键所在,更是广大农民养殖户的希望所在。(劳锦华 钟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