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控制 » 正文

重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迫在眉睫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8-01  
     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生猪产业链的反应,正在呈现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方面,生猪收购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一头100公斤的商品肉猪利润接近500元;而另一方面,养猪户尤其是中小养殖户并没有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增加投入,相反普遍持谨慎观望的态度,补栏的积极性明显不足。 为何供小于求,却不能刺激生产?有一点可以肯定:从去年夏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流行至今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想养猪,却不敢养猪,究其根本就是担心猪病再次暴发。由此可以看出,支离破碎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已经基本丧失功能,养殖户对其几乎彻底绝望。 目前,分散养殖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生猪养猪模式,散户存栏量占总量的近七成。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制约了中小养殖户的防疫条件,使得他们不可能像规模化养殖场一样,独自聘用兽医人员。眼下,大量中小养殖户普遍倾向接受饲料生产厂家提供的免费防疫指导,但这种指导只是销售产品后的延伸,并不承担任何防疫责任和风险。事实证明,其防疫效果也确实无法保障。笔者在梅州采访时了解到,一家东莞饲料厂的技术员曾给当地一位养殖户的病猪开出5000多元的药物,还是没有防住病情的暴发,猪只陆续死亡。 然而,在落实防疫的工作中,本应该承担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防疫任务的乡镇兽医站,却几近隐形。事实表明,目前的乡镇兽医站没有能力承担基层防疫的重任。笔者在广东、江苏等地采访了解到,经过过去十年的变革,目前我国的基层兽医站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绝大多数人员严重老化、设备严重落后、资金严重匮乏,只能依靠征收畜禽产地检疫费苟延残喘;甚至有的已经承包给个人,打着兽医站的幌子,经销兽药、疫苗、饲料。当站在防疫第一线的乡镇兽医站变了味道,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势必人散、线断、网破。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早在2005年5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农业部也将其作为当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意见》明确要求:改革乡镇畜牧兽医站,合理划分基层防疫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 2006年12月,《广东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颁布,《方案》表明: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其人员、业务和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两级政府的改革方案已经渐渐冷却,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却仍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笔者近日在粤西地区采访时了解到,县一级的乡镇兽医站改革举步维艰。困难在于,文件中白纸黑字的规定并没有带来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在上至中央下至乡镇的各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最需要资金投入的是乡镇畜牧兽医站的重建,而这笔改革的成本被一级一级的压在了县级财政的身上。改革方案只给政策,却不解决资金的来源,这使得其在基层的执行中遭到无声的抵抗,在财政困难的县市几乎成为一纸空文,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动物防疫体系最薄弱的环节。 或许,去年至今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和5月份以来引起城市居民恐慌的猪价疯涨,又是一个落实兽医体制改革的契机。2003年、2005年禽流感,2005年猪链球菌病,2006-2007高致病性蓝耳病……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的动物疾病催促着改革的步伐,重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已刻不容缓。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