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国的饲料加工商每年生产将近6000万吨的配合饲料,并且其产量还在增长,所以饲料原料中养分含量变异的问题在他们面前显得特别重要。虽然许多饲料加工商都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从而他们能够自行测定饲料原料的成分,但是他们仍然缺乏关于饲料中微量成分的数据,尤其缺乏关于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的数据。饲料加工商常常必须依靠各种饲料成分表中列出的数值行事。
然而,由于饲料原料的来源不同,其中微量养分的含量可有很大的变异。此外,无论动物性饲料或者植物性饲料,其中养分的含有情况还都随时间的不同而有变化。比如,在植物性饲料原料中,植物的繁殖和遗传控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这可能会改变其农艺特性,比如改变产量,但也可能会改变其营养特性。另外,原料的加工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这也导致了养分含量情况的改变,比如油籽饼粕、面筋粉和动物炼制品等副产品饲料。所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养分的表格数据(或发表数据)同养分的实际分析数据之间的巨大差异。
可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最重要的微量养分就是各种氨基酸。Gegussa-Huls实验室每年都分析15000多份原料样品和饲料产品样品,并将分析结果添加到世界最大的饲料原料数据库之一中去。我们应用这一数据库就可将许多饲料原料的氨基酸含量进行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比较,并由Degussa-Huls实验室将这些数据定期公布于世,供饲料加工商、研究所和大学的人员使用 然而,最近由于某些(尤其是亚洲)常用饲料原料中的氨基酸组成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们就开始了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原料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可与最新的“中国全国饲料养分含量值表格”(China NationalFeedstuff Nutrient Value Table,CFT,1999)进行比较。
当今,在中国和一些别的国家,主要饲料原料(包括玉米、高粱、小麦和米糠)中的氨基酸含量仍然有着显著并且可能是代价高昂的变异。在有些原料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异大到有必要采用回归分析或近红外分析技术进行分析。最终,这一技术可应用于饲料厂对某一特定批次的饲料原料进行现场分析从而改进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这一技术只要应用得当,就有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克服配合饲料中氨基酸含量变异的情况。
玉米:变异大,但不值得作实验室分析 如同在许多别的国家中那样,中国在配合饲料中所用玉米(黄玉米)的量也可高达65%,具体用量视动物的种类和年龄而异。因此,营养师迫切需要了解玉米的营养价值,尤其是中国在数年间进口了大量玉米。重要的是,玉米的来源国会显著影响玉米的粗蛋白含量. 大多数玉米样品的粗蛋白含量在7%到9%之间。只是巴基斯坦玉米的粗蛋白含量在数值上略高于来自其它国家的玉米。中国玉米样品的粗蛋白含量在7.5%到9.9%之间,大部分在8.7%左右。
粗蛋白中平均含蛋氨酸2.29%,总含硫氨基酸4.55%,赖氨酸3.03%。Degussa-Huls实验室的数据,除了苏氨酸以外,与中国发表的数据(CFT,1999)不同。虽然蛋氨酸的含量都值在较高的水平,但赖氨酸的含量值则有很大的不同。尽管玉米的氨基酸含量有很大变化,但因为氨基酸的实验室分析既昂贵又费时,所以只适宜于对高蛋白含量的饲料原料作氨基酸含量分析。因此,我们建议用回归方程法或用近红外技术来测定玉米的氨基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