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CPI数据可以发现,本轮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主要就是吃的东西在涨,去年食品价格上涨占了83%的权重,而今年食品涨价竟占了近85%的权重。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目前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拐点之上,我们应该要反思,一贯奉行的策略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为什么食品,特别是猪肉一下子会这么紧缺?这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对农业的投资,最简单的例子是,国内60%的生猪都是靠农民一家一户的散养,每一家的规模都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是非常差的,一个小小的猪蓝耳病使得很多农民放弃养猪,因为他就这点财产,万一猪生病死了,那他日子还怎么过?而在发达国家,大型自动化养殖场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样就能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每一头猪的饲养成本。
可是我们发现,三十年来的工业化道路走完,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品是我们不能生产的,而且生产效率很高,成本很低。为什么唯独在养猪上,却出现效率低、成本高的情形呢? 这是因为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模式唯GDP论、唯出口额论。对于地方领导而言,如果能在本地搞上几个大型工业项目,马上这GDP就上去了,可如果去搞农业,这GDP很难上去,所以也没什么人热心去做。
此外,我们过于迷恋“出口创汇”了,这个名词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在刚开始搞改革的时候,我们急于要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但咱们没有外汇去买,人家可不要你人民币。也就是从此开始,“出口创汇”这四个字成了最要紧的事情,能出口创汇多少美元成了一件很光荣的事。中国的企业出口赚到了美元,马上可以从央行换来人民币,很长一段时间内,出口贸易是最赚钱的行业。
就这样,我们成天绞尽脑汁考虑如何能让外国人得到更物美价廉的东西,而我们自己的需求却被忽视了。 从整体角度来看,我们不断地把实物输出到国外,然后换回一些货币,久而久之,货币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多数商品的生产能力也在提高,因此看上去并没有通货膨胀,而那些无法快速提升供应量的商品则开始疯涨,房价和猪肉就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