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粉是重要的动物蛋白饲料,蛋白质含量高(通常高于60%),而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促生长因子,对多种家禽、家畜和水产动物的饲喂效果十分显著,在水产养殖及畜产养殖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水产鱼粉蛋白饲料的生产、消费也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特种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优质鱼粉蛋白饲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开发优质鱼粉蛋白饲料的意义重大。目前我国鱼粉加工的原料主要为低值海产小杂鱼以及鱼的内脏、皮、骨等下脚料。原料的鲜度对于鱼粉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用腐败的原料生产鱼粉,不仅影响到鱼粉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使车间和工厂周围产生恶臭,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我国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捕捞的低值鱼在运输过程中至加工前未得到有效的保鲜,即使保鲜也是简单地用碎冰处理,导致加工原料新鲜度不高,挥发性盐基氮、组胺和沙门氏菌超标,基本不能用于特种水产饲料和幼龄畜禽饲料。因此如何保证原料的新鲜对于生产优质鱼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原料及预处理
七星鱼(体长在3cm~4cm,平均体重为30g),购于浙江海洋学院周边集贸市场,要求采购时为活鱼。
1.2辅料
甲醛;亚硝酸钠;盐酸。
1.3实验方法
原料采购回来后杀死,但不进行剖杀。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甲醛、亚硝酸钠和盐酸溶液浸泡10min,沥干后装入塑料托盘中,托盘规格为117mm×112mm,每盘装250g,再用PE薄膜热封,立刻置于-3℃条件下贮藏。贮藏过程中每10d按照AOAC方法分析取样,进行感官评定、硫代巴比妥酸(TBA)和三甲胺(TMA)测定。
1.3.1感官评定方法
规定最高值为9分,低于5分为不合格。评判小组成员为10人,从鱼样品的皮肤、眼睛、鱼鳃以及气味和内部组织状态等方面进行评定,最后给出各自分数值,总分为50分。
1.3.2三甲胺(TMA)测定
取绞碎样品20g,加入70mL蒸馏水和10mL20%三氯乙酸,震荡摇匀,蛋白质沉淀后过滤。在Maijel Gerson反应瓶中加入5mL滤液、1mL的10%甲醛溶液、10mL甲苯和3mL碳酸钾溶液,上下剧烈震荡60次,静置20min,吸去下面水层,加入0.5g无水硫酸钠,脱水,吸出5mL预先已置有5mL0.02%苦味酸甲苯溶液的试管中,在410nm波长下比色测定。
1.3.3 TBA的测定
取10mL样品于凯氏蒸馏瓶中,加入20mL蒸馏水搅拌均匀,再加2mL盐酸溶液及2mL液体石蜡,采用水蒸气蒸馏,收集50mL蒸馏液。取5mL蒸馏液于带赛试管中,加入5mL TBA溶液(0.2883g/100mL 90%冰醋酸),摇匀,在100℃水浴中加热35min。空白用5mL蒸馏水代替。反应管冷却后再538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TBA=吸光值×7.8,单位为mg丙二醛/100g样品。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样品新鲜度的影响
表1 L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
甲醛A
|
亚硝酸钠B
|
盐酸C
|
1
|
0.02
|
2
|
1
|
2
|
0.04
|
4
|
3
|
3
|
0.06
|
6
|
5
|
正交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见表1,共9个实验组。实验过程中,前20d内各组样品无论从色泽还是气味等均无较大变化。1组、8组样品第30天开始,鱼体表面变得发粘,有轻微异味,但异味不明显。其余各组样品品质保存较好。从第40天开始,1组、8组样品出现明显异味,鱼体黏度明显加重,鱼鳃颜色变得暗淡,呈现灰红色,鳞片有轻微脱落迹象,鱼体腹部也出现膨胀。其余各组中4组、6组样品出现轻微异味,但其余感官指标分数仍然较高,仍属可接受范围。到第60天时,1组、8组样品鱼的眼球完全干瘪,鱼鳃呈现褐色,带有污秽粘液,体表黯淡无光,鳞片轻轻触动就脱落,出现难闻的腐败气味,感官评定属于腐败。2组、3组、5组、7组样品感官评分仍然较高,无任何腐败迹象发生。其余两组出现轻微腐败现象。
表2 L9(34)正交试验结果与级差分析
处理号
|
因子
|
指标
|
||||
|
A
|
B
|
C |
|
TMA(mg/100g) |
TBA(mg/100g) |
1
|
1
|
1
|
1
|
1
|
1.27
|
0.84
|
2
|
1
|
2
|
2
|
2
|
1.34
|
0.64
|
3
|
1
|
3
|
3
|
3
|
1.28
|
0.53
|
4
|
2
|
1
|
2
|
3
|
1.37
|
0.52
|
5
|
2
|
2
|
3
|
1
|
1.25
|
0.44
|
6
|
2
|
3
|
1
|
2
|
1.62
|
0.74
|
7
|
3
|
1
|
3
|
2
|
1.26
|
0.58
|
8
|
3
|
2
|
1
|
3
|
1.45
|
0.76
|
9
|
3
|
3
|
2
|
1
|
1.36
|
0.55
|
级差
分析
|
K1j
|
3.89
|
3.90
|
4.34
|
|
|
K2j
|
4.23
|
4.04
|
4.07
|
|
|
|
K3j
|
4.07
|
4.26
|
3.79
|
|
|
|
Rj(K)
|
0.34
|
0.36
|
0.55
|
|
|
|
因子主次
|
C
|
B |
A
|
|
|
|
K1j
|
2.01
|
1.94
|
2.24
|
|
|
|
K1j
|
1.70
|
1.84
|
1.92
|
|
|
|
K1j
|
1.89
|
1.82
|
1.55
|
|
|
|
Rj(K)
|
0.31
|
0.12
|
0.43
|
|
|
|
因子主次
|
c
|
a
|
b
|
|
|
盐酸具有使鱼体本身含有的自溶酶活力下降的作用,同时酸降低pH值,可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来达到防腐的目的。有资料表明,利用硫酸等无机酸可以使鱼达到半年以上的长期贮藏效果。在使用强酸贮藏时,如果酸用量过度,鱼体蛋白质容易发生水解,具体表现为非蛋白氮的含量将大大增加,维生素也遭到破坏,因此本试验采用酸性较弱的盐酸,保藏效果也达到了60d,且贮藏到60d时产品品质仍然较好。甲醛溶液也是一种防腐剂,能够使鱼体蛋白质凝固,自溶酶活力消失,也具有抑制腐败微生物活动的作用,但单独使用甲醛会使鱼体肌肉组织变得僵硬,给后续加工造成诸多不便。同时亚硝酸钠也具有防腐的作用,但由于亚硝酸钠具有毒性,因而用量要严格控制。由表2可知,甲醛、亚硝酸钠以及盐酸之间的不同配比对产品的抗腐败作用不同,其中盐酸的作用最大,样品的抗腐败能力随着酸用量的增大而增强。虽然大部分亚硝酸钠在干燥和压榨液浓缩等高温处理过程中分解掉,但由实验证明,每100g鱼粉中亚硝酸钠含量超过20mg就会对饲养牲畜等造成伤害,因此,亚硝酸钠要严格控制用量。
表3各组感官评定结果
项目
|
气味
|
鱼鳃
|
鳞片
|
体表状态
|
得分
|
2
|
无异味
|
暗红色,有光泽
|
触动后有脱落
|
有少许粘液
|
40
|
3
|
无异味
|
鲜红色
|
松散有脱落
|
光滑
|
36
|
5
|
无异味
|
暗红,无光泽
|
较为紧实
|
光滑
|
38
|
7
|
无异味
|
鲜红色
|
紧实
|
较为光滑
|
44
|
2.2保鲜参数的确定
由表3可知,在符合试验要求的剩余4组中,结合感官评定结果,第7组贮藏条件最佳,产品在试验结束后仍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无腐败,无变质。因此,甲醛、亚硝酸钠和盐酸的最佳配方为第7组,即甲醛为0.06%,亚硝酸钠2%,盐酸6%。
3结语
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大国,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海产小杂鱼,种类繁多,产量巨大,我国每年沿海地区单鳀鱼一种就有几百万t。这些鱼肉少刺多,经济价值低,捕获后如不能及时处理腐烂速度极快,渔民捕获后不得不弃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我国鱼粉产量不断增加,但可应用于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的鱼粉还需要依赖进口。因此充分利用海产小杂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小杂鱼的保鲜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有望为小杂鱼的利用提供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