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质量控制» 正文

中国奶业困境:规模化养殖之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9-22

李兆林最近一直在奔走的一件事,就是为“奶联社”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寻找资金。李是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也是创始人之一。

奶牛养殖必须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才能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乳业界的共识。而近期三鹿奶粉事件的曝光,使众多的目光不仅聚焦于原奶收购环节,对奶牛养殖规模化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

而早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前,呼和浩特市政府就在不遗余力地推进规模化养殖。“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在2010年呼市地区的规模化养殖要达到奶牛养殖总量的80%。”呼市农牧业局局长范挨计表示。

奶源困局

据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介绍,过去10年,世界乳业年增长1.5%,而中国乳业则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未来10年中国乳业的年增长率应会在6%至10%之间,这个速度相当于世界乳业平均增长水平的5倍左右。

与目前国内已经培育起来的牛奶消费观念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相矛盾的是,远远供不应求的优质原奶供应,显然,这也是三鹿事件中原奶掺假的祸端。

根据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的乳制品产业政策,“到2010年,原料乳产量达到5000万吨;到2012年,原料乳产量达到6000万吨。”而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原料乳的产量仅3600万吨,以最近几年每年10%的增长率计算,要达上述目标尚有不小的缺口。

新产业政策还规定,新成立企业(项目)日处理能力要达到200吨,其中必须有30%为自有奶源,但目前大多数企业自有奶源量不足10%。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告诉记者,目前仅伊利和蒙牛两家,每家的日收奶量就达8000-10000吨。

此外,由于传统液态奶利润日趋微薄,伊利、蒙牛等企业纷纷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了高端液态奶、酸奶、奶粉等领域的产品比例,从而也加大了对高品质奶源的需求,优质奶源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亟待整合

中国奶源基地的特点是“小、散、低”,即规模小,散户养殖居多,产奶量低。李兆林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奶牛保有量为1430万头,2007年末内蒙古的奶牛保有量是300万头。散户养殖奶牛的比例高达90%,其余为奶牛养殖小区占7%,规模化养殖占3%。

“散户养殖模式中,一头牛每年的产奶量在4-5吨,每公斤奶价只能卖2.4-2.6元。奶联社将奶牛集中管理之后,单牛产奶量可以提高到5-6吨,其价格也可达每公斤3.5元。不久前,我们是‘奥运特供奶’三大原奶生产基地之一。”李兆林说。

呼和浩特市政府提出了80%的规模化养殖计划。“客观的说,要达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今年上半年,呼市奶牛数量是89万头,规模化的也只有4万头。”范挨计表示,目前规模化的形式主要包括养殖小区、奶联社、家庭牧场等,除了上述方式,呼市还打算以奶业协会为操作主体,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例如,以村为单位作为一个饲养单元,把奶联社的经验复制到这些单元。

对于奶联社来说,如何尽快上规模是一个挑战。不久前该公司与伊利签署了共建20个标准化牧场的协议,其中的10个牧场将于今年年底交付使用。

所以“奶联社”需要担心的并不是销路问题,而是如何尽快获得发展资金。该公司计划2009年底前建成25个牧场,约需资金3.2亿,其首期融资规模是6000-8000万元。

“公司的长远目标是建100个牧场,使内蒙古60%的奶牛入社,日均产奶量达1100吨,5年内争取上市。”李兆林说:“对养殖规模化的关注和呼吁,有助于我们在引资方面获得突破。”目前资金问题已经获得了一些进展,已有初步意向的深圳创新投,上周就对该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

规模之辩

虽然业内普遍认为,改变目前以散户养殖为主的一个路径即规模化养殖,但对规模化养殖以多大的规模为宜则存在着不同看法。

据报道,今年8月,飞鹤乳业宣布将在5年内斥资40亿元建设10个万头国际标准化示范牧场,该公司在齐齐哈尔市的两座欧美国际示范牧场已正式投入运营。目前身处漩涡的三鹿集团此前也计划与外资合作投资新建几个牧场,每个牧场的存栏数也都在3000-5000头左右。

据蒙牛集团一位高层介绍,早在2005年9月,蒙牛中层以上部分股东就出资成立了独立于蒙牛集团的蒙牛现代牧业集团,该牧业集团计划在全国建设15个自有牧场,都是万头级别的。目前蒙牛在全国已建成万头奶牛牧场5个,为高端奶特仑苏提供原料奶的澳亚牧场便是其中之一。

据悉,在国际上,千头以上属于大型牧场,万头以上则属于超大型牧场。在李兆林看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平均一头牛需2.5-3亩地供应饲料,经过测算,从饲料的运输半径及设备的使用效率上来看,1000头奶牛养殖场的规模化效益是最大的。

那达木德也不赞成在中国搞万头奶牛的大规模养殖,他的担忧是“疫病一旦暴发难以控制”,他说:“业内提倡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经营,牛场规模化经营以最低300头,最高不超过1500头比较适宜。”

据了解,大型牧场以及超大型牧场的建设除了需要高技术、高资本投入之外,对奶牛品种的要求也比较高,目前国内大型牧场奶牛大多为从国外进口品种,年均产奶量为9吨/头年,最高可达13吨/头年。此外,牧场高端的管理及研发人才也极为稀缺,正是因为门槛如此之高,即便是乳业巨头,对自建大型牧场的投入也比较慎重,目前大多倾向于以合约牧场模式为主,即合资建牧场,以部分资金投入牧场,但垄断奶场的奶源。

奶牛养殖的几种模式

●公司+散户+挤奶站

奶站把家家户户的鲜奶收集起来,然后送到企业加工生产。奶站不仅是牛奶的集散场所,而且肩负着鲜奶安全卫生的重大责任。这一模式成为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快速扩张、攻城拔寨的法宝。但是,奶站除了挤奶集中以外,奶站经营者难以给奶农在奶牛养殖技术、饲养管理等方面提供更有效支持,也不具备能力从资金、大型设备上给予奶农实质性帮助。

●公司+奶牛养殖小区+农户

农户集中挤奶、集中饲养,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的养殖模式。但这一模式虽然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与规模化,却并未改变一家一户的饲养管理的粗放式经营,养殖水平,养殖效益提升有限。由于部分养殖小区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和防疫隔离带,奶牛的买进与卖出没有人管,买进的奶牛没有经过检疫、隔离就进入小区。有的奶牛小区实际入住率不高,实质上也是承担了挤奶站的角色。

●“奶联社”模式

又称为“专家养牛模式”,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养牛经验而创立,具有现实的可复制和推广性,被内蒙古农牧业厅认定为我国奶业发展转型时期值得推广的一种先进合作化产业模式。由企业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奶农现有奶牛以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奶牛养殖合作化产业模式。“奶联社”养殖规模为存栏奶牛1000头,牛场占地面积120-150亩,投资建设“以牛为本”和因地制宜的硬件设施,配备奶牛场管理系统,对每头牛的产奶数据、体重、配种、治疗等进行数据化管理。统一的饲料基地建设及生鲜奶销售。

●农民合作社和奶牛协会

通过农民自己实现组织化,这种方式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采用“奶联社”的技术措施,以整村推进的方式,把一个养牛村视为一个养殖单元,把“奶联社”的经营技术成套复制到养牛村,实现统一饲料配制、统一饲喂、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挤奶,分户管理,实现规模养殖。

●大牧场模式

进入门槛较高,牧场投资动辄4、5亿元。每个牧场保有奶牛为万头以上,需要高技术、高资本投入。要求牧场拥有的土地必须适合奶牛饲养的自然地理条件,拥有国际采购的优种奶牛,还要建立完整的奶牛谱系数据体系、完善的粪物处理系统以及完善的奶牛健康保障系统。此外,还要求配备高端管理人才和研发人员。最具代表性的是蒙牛2005年建成的首个国际奶业示范牧场――澳亚国际牧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