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料机械 » 正文

我国牧草机械成市场新宠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0-24  
     草产业是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基础,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价值。牧草机械化作业除了能提高饲草产量和质量,对改良草地理化性状和提高饲草转化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作用和效果。采用松土施肥补播机进行优质牧草补播改良作业,就可使天然草地牧草增产1倍以上。饲草的适时机械收获,可比人工收获减少15%~20%的损失。通过切碎、青贮氨化等处理,还明显地提高饲草的消化率和采食率,饲料转化率可提高10%以上。这是笔者在近日召开的青海省草产业暨机械化技术论坛上获悉的。 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方宪法介绍,牧草生产机械作为草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在草产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以机械化高效作业为手段,集优质牧草种植、草地改良、饲草料收获、加工储藏等项技术措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牧草机械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牧草种子收获与加工设备、草原保护与建设设备、牧草收获与加工设备等。 近几年来,随着草畜矛盾的不断加大,我国加大了对牧草机械化的扶持力度。从2004年起将牧草收割机列入购机补贴目录,今年又将牧草播种机作为新增农机补贴机型,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购买牧草生产机具的积极性。2007年,农业部将“草原建设与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作为11项重点农机化技术之一,在重点地区加大了推广力度。到2007年底,我国有牧草播种机0.65万台、收割机7.54万台、草子收获机0.28万台、牧草翻晒机0.82万台、牧草打捆机0.72万台、青贮饲料收获机3.91万台;机械播种牧草面积53万公顷,机械收割牧草1770万吨,机械化青贮秸秆6165万吨。以牧草种植、收获、加工利用为主的草产业方兴未艾,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与草产业机械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牧草机械化总体水平还很低,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收割机械和清选设备落后,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性能差等问题。大部分厂家只能生产割草机、粉碎机等简单机械,胶辊、打结器等关键部件制造技术不过关,刈割压扁机、打捆机等高档机械完全依赖进口,机械售后服务差,配件难买到,且价格昂贵。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所长周青平告诉笔者,草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投入大,其中一个原因是草产品加工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国外设备价格一般高出国产同类设备1倍~3倍。如设计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企业投资均超过千万元,其加工设备就占到总投资的80%以上,导致加工设备水平高、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少。牧草收获采用普通的割草机,收获后由于无法促使牧草的茎叶同时快速干燥,后期的草产品加工无法进行,即使加工成草产品,其品质也无法保障;而能保障牧草品质的割草压扁机基本上须从国外进口,价格比较昂贵。就捆草机而言,圆捆机虽有国产产品,但由于效率和质量等原因,只适合小规模加工户。加工机械需要进口产品,但适合产业化要求的加工设备几乎都是大中型成套设备,单套价格也在50万元以上,其余小型设备只适合农户的小规模生产,产品档次也比较低。 我国的草产业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副院长卞一丁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经验。 发达国家畜牧业机械化所走的道路,都是从发展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饲草料收储加工等机械化开始,随着畜产品产量增长,逐渐推动全面畜牧业机械化。他们注重草原建设和利用,充分发掘自然潜力。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政府就组织草地和机械研究机构,对草地经营管理给予极大重视。在制定适宜载畜量、坚持划区轮牧、清除杂草、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上,研究和推广一整套的草场改良和建设机械设备。新西兰、澳大利亚运用草地产量传感器等高新技术,遥控检测掌握草地产量和牧草营养成分,以便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和应施肥量,每年运用飞机为草场施肥两次。从免耕播种、灭茬、施肥、节水灌溉,到牧草收获、加工储藏等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草产量也比一般天然草原高3倍~5倍。 为了保障牧草机械的稳定增长,对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的经费与物质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近10年来,欧洲国家对草业科研、教育、推广的经费逐年增加,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牧业机械化技术体系、科研机构和规模庞大的技术推广队伍。各企业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水平。例如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牧草机械有13个品种49个机型;纽荷兰公司现生产12个品种25个机型。 面对动辄上百万的设备,农牧民无力承担,加大扶持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先进适用牧草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鼓励地方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实施累加补贴。逐步建立起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以推进作业市场化、服务产业化为核心,将牧草机械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为广大农牧民提供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信息服务。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