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产品加工业基本现状
我国草产品加工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产业化格局雏形已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草产品加工企业超过390家,主要分布在北方省区,而且90%以上为民营企业,实际生产加工量约230万吨左右,其中国内省区间销售近100万吨,国内市场主要为上海、广州、北京等大中城市,出口日韩等国31万吨。
推进草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草产品加工业将饲草种植和草食家畜养殖有效链接起来,提高了草食家畜养殖和饲草种植的效益,对于增加农牧民收入,提升草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生态建设,继续推进退牧还草”。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种植牧草一方面可以起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可以生产大量饲草,使舍饲成为可能;一方面可以减轻天然草原承载压力,有利于西部生态治理,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甘肃的调查结果表明,牧草的耗水量分别为小麦和玉米的60%和40%,种植牧草可以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赖,同时可以减少土地耕作,控制土地盐渍化,提高土地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在甘肃河西走廊发展牧草种植,也是落实温家宝总理对甘肃石羊河流域和黑河流域治理批示精神的重要措施。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变二元种植结构为三元种植结构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饲草基地”。草产业的基本运作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可以带动种植、加工、畜牧和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加快草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建设现代农业。同时草产业大多地处偏僻落后地区,草产业的持续发展,可以增加牧草的生产效益,同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广大农牧民收入,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调查发现,在降雨量小、无灌溉条件的定西地区种草比种小麦每亩能增收160元~170元,通过养畜转化,效益更高。
有利于维护国家食物安全,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实质是饲料粮短缺,而不是口粮安全问题。饲料粮在我国粮食消耗中占很大比例。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蛋白含量高达20%左右,用于动物饲养中,可节约精料用量,缓解我国蛋白饲料不足。发展草产业有利于缓解饲料用粮对粮食生产的压力,可以把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牧草转化为肉奶等动物性食品,相对降低人们对谷物的需求,维护我国食物安全,改善我国人民膳食结构。调查表明,甘肃省牧草生产用地大都为中低产田,发展牧草生产有利于中低产田改造,所谓藏粮于草即在于此。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农业主题报告指出,“草地畜牧业是对粮食的间接替代和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解决人畜争粮的有效措施”。
我国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工种草出现下滑导致加工企业原料严重不足牧草种植能够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对于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从1999年开始,由于种草比较效益高、生态效益好,人工种草发展迅速,使以苜蓿加工为主体的“草产品加工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草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由于还林补贴年限大于还草,还草补贴远少于还林,许多不适宜造林地区盲目造林,种草规模出现下降。此外,从事牧草种植的农户没有享受到与种粮同样的政策补贴,加上近几年粮食价格上涨较快,种草比较效益下降,大量农户放弃种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草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收购。草产品加工原料供应严重不足,企业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加工企业与农民建立起的“公司+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得到完善,又影响了人工种草的快速发展。
草产品加工企业艰难维持草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一次性投资大,据调查,设计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企业生产设备投资均超过千万元,同时为满足对生产原料的需求,许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自己的饲草种植基地。此外,原料草收购也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目前国家对草产品加工企业扶持政策很少,基本上没有相应的扶持资金投入,企业也没有享受到农业机械等方面的补贴。企业大多数利用自有资金和短期商业贷款从事生产经营。虽然草产品市场较好,但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见效慢,企业经营难以维持。河北三利草业已经停产,山东横店草业举步维艰,草产品加工企业纷纷出现严重危机。最大的草产业龙头企业大业公司也陷入困境,形势严峻。
草产品运输困难我国草产品加工企业大都分布在北方、特别是西部省区,南方大中城市是国内草产品的重要市场。草产品运输未纳入国家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运输渠道不畅、成本高,既影响企业效益,也影响农民增收。以四川大业公司为例,大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生产设备、牧草种植方面没有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产品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收益甚小,产业发展受到影响。
促进草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意见
对人工种草实施政策性补贴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牧民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增加牧草供应,缓解天然草原载畜压力,维护生态平衡,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建议国家对种草像种粮一样给予直接补贴,享受与种粮同样的待遇;二是对发展种草的农户在良种、机械等方面给予补贴;三是延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还草的补贴年限,发挥草地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尽快出台对草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一是在农业产业化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参照扶持粮食生产基地政策,扶持建立一批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二是参照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对草产品加工企业购置设备给予适当补贴;三是积极鼓励政策性银行向有潜力的企业提供中长期的低息、贴息贷款;四是将草产品运输纳入到大宗农产品流通范围,享受国家优惠政策,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尽快制定《草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一个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正确引导,应早日制定全国草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对以苜蓿为主的草产品生产加工进行区域规划,建立若干产业带,以改变目前草业生产布局不合理和投入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