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失调问题我国各地区畜禽养殖数量和畜产品价格总是呈忽高忽低曲线发展状态,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
1.2 农村分散养殖问题
1.2.1 农村的分散养殖为主不适合畜牧业发展,在农村房前屋后的家庭养殖已经没有发展规模所需要的空间,扩大生产受到场地、资金、技术等因素约束,同时没有一定的规模,畜牧生产科学技术在散养户中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
1.2.2 污染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散养户养殖不能有效地对畜禽粪便加工处理,让粪便裸露院内,臭气熏天,夏季苍蝇、蚊虫肆虐,雨天污水横流,造成浅表水源污染,使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1.2.3 疫病防治困难农村散养户养殖很难有效地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大多数散养户素质较低,不懂得畜禽防疫重要性,因此购买畜禽后不防疫,也不告知畜牧工作人员做到及时防疫。当这些被遗露的易感畜禽遇到传染源进入时,就会发生畜禽疫病流行,使一些疫病难以控制。
1.3 畜产品质量问题我国畜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肉蛋品质问题。现代化高密度快速生产,使畜禽始终处于应急状态,导致畜产品风味和加工品质下降。二是畜禽产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畜禽疫病和畜禽饲料安全方面,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在饲料安全方面的主要表现:(1)抗生素和药物的长期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耐药性、残留和细菌的致病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人类健康。(2)违禁添加剂的残留问题,如盐酸克伦特罗等残留问题,性激素促生长剂如睾酮、孕酮、雌二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等问题。(3)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特别是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危害最大。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三是畜产品风味问题。由于近几年来外国畜禽品种的不断引进,冲击地方品种,据有关部门1996~1998年对全国17个省331个地方畜禽品种动态信息资源调查显示,有5O多个品种(或类群)濒危,9个品种(或类群)濒临灭亡,7个品种(或类群)已经灭亡。而且这种形势还在逐渐加剧。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开展由国家到省二级畜牧发展计划,宏观控制整个国家畜产品市场的供需平衡,保证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实施国家宏观调控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畜禽饲养数量统计不准确问题,当前确有个别市、县为了报项目,获得补贴而谎报畜禽饲养量,使畜禽统计数量失真。二是在畜禽统计中还要解决一个统计概念问题,就是习惯上把畜禽活体出栏列入出栏,比如说:德善乡有100头牛卖到松南乡饲养,德善乡将100头牛列入出栏,松南乡将100头牛列入存栏,以方正县为统计单位,肉牛饲养量就多出100头,因此我提出将畜禽出栏这一概念分解为出栏和活体出栏,活体出栏的畜禽要注明新的饲养地,活体出栏的畜禽不能列入出栏。只统计数量的减少。三是要解决畜禽饲养的自由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设立养殖“门槛”,实施“准养”制度,建立畜禽档案,给每只畜禽设立户口,并根据年初计划增减畜禽总量,根据市场需求,由畜牧主管部门控制、把关。
2.2 发展规模养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发展规模养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解决农村千家万户散养问题的一剂良药。黑龙江省方正县宝兴乡有一个肉鸡养殖公司,是由村里几十户农民联合投资成立的股份公司,年出栏肉鸡3O万只。公司由村里一位养肉鸡能人担任总经理,公司运作标准程序化,投资人在公司里养鸡,他们即是工人,又是股东。幸福村农民还计划成立生猪养殖股份公司,肉牛、肉羊养殖股份公司,这就是路,是幸福村农民发展畜牧业的路,也是全国农村发展畜牧业的路。
2.3 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首先,政府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好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要求每个畜牧工作者,特别是村级防疫员要素质高责任心强。其次要建好畜禽免疫档案,严格畜禽免疫程序,全年开展畜禽免疫工作,建立村级兽医室,配备必要的冷藏设备,免疫器材,疫苗要常年不断,随时给畜禽防疫。第三制定消毒制度,要求养殖场、养殖户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最后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组织系统和工程技术措施,保证科学的畜禽防治“标准”和“办法”的实施。
2.4 建立饲料质量控制安全体系 加大饲料安全执法管理的力度,严格执行饲料安全法律规,加强饲料质量和安全的监督检验,建立和健全饲料质检机构。建立饲料安全技术保障和预警体系,确定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的最大允许含量,有毒有害物质或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在畜产品中最大允许残留量,确保动物或人类的食入量的安全范围的。
2.5 建立畜产品的检疫监测体系 严格畜禽宰前和宰后检疫,对病死畜禽坚决执行高温、深埋等处理措施。建立畜产品质检化验室,分批次分期对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设立肉类食品等级鉴定站,严把质量关,严禁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超标,对不合格的肉品坚决进行无害化处理。
摘自《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