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牛业发展迅速,随着规模化养牛场的发展粪便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牛粪直接堆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牛粪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养牛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辽宁省辽中县为例,对养牛业发展中存在的牛粪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污染的有效途径。
牛粪污染的严重性
牛粪对环境空气造成的污染 就辽中县养牛业来说,随着养牛基地的快速发展,养牛业已成为畜牧行业的龙头产业,养牛基地的不断增加,在为养殖专业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养殖基地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以辽中县养牛基地为例,牛存栏数为10万多头,按平均每天每头牛最少要排泄20千克牛粪计算,每天有2万吨鲜牛粪产生,每5万吨牛粪分解时就将释放出1吨的有害气体。每两天半要有1吨有害气体排出,对养殖基地造成大气污染。另外,牛放屁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美国犹他州大学的肯·奥尔森研究表明:“甲烷最初从牛的瘤胃分泌出来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通过打嗝排出体外成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加温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甲烷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1/3”。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甚至超过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牛粪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 由于牛粪堆放占用土地,也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以辽中县养牛基地为例,据统计,目前仅有10%左右的牛粪被直接用作农业肥料使用,仍有90%左右的牛粪处于堆积存放状态。目前,各地对牛粪的处理普遍重视不够,一些养牛比较集中的地方,基本上都没有牛粪处理设施。这样导致牛粪到处乱堆乱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牛粪造成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由于牛粪得不到及时处理,不仅占用了养牛户的自留地,而且已经开始造成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一些规模养殖基地由于牛粪的大量堆积,雨水冲刷后,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而牛粪的大量堆积也造成了周围土壤的污染。只有彻底解决牛粪污染问题,才能使养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牛粪排污费给养殖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一些较大的养牛场由于牛的粪便无法处理,只好花钱排污,大约每吨牛粪排污费需100元。以辽中县养牛基地为例,每头牛每天排污费约需1元,按牛存栏数10万头计算,每天排污费约10万元左右。
牛粪危害人类健康 目前,虽然我国对畜牧污染还没有制定明确的法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均对人类生存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养牛场产生的大量粪尿、污水、废弃物、甲烷、二氧化碳等如控制与处理不当,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污物产生的臭气及滋生的蚊蝇影响周边环境。蚊蝇是疾病传播的罪魁祸首,这将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解决牛粪的有效途径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用5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循环型社会,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极大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牛粪越积越多,要彻底解决牛粪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以下几个有效途径,既能充分利用牛粪这个生物质再生资源,又可保证养牛业走上良性循环经济的轨道,实现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
牛粪可用于生产有机肥 生牛粪直接上地能产生热量,消耗土壤氧气,导致烧根烧苗,还对寄生虫的卵、病源微生物起到传播作用,因此,牛粪处理显得十分重要。用牛粪做原料生产有机肥,成本小,质量比较稳定,市场销售空间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生物有机肥在肥料销售总额中仅占2%,随着有机肥的诸多优势逐步被人们认可,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关专家估计,未来市场有机肥销售额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有机肥的销售值将达到90亿元,到2015年将达到150亿元。同时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和环保双赢的效果。
利用牛粪生产食用菌 可把大量的牛粪集中起来晒干,将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与牛粪掺在一起,经过发酵后便成了食用菌的培养基。据报道,陕西省宝鸡市利用牛粪生产双孢菇已取得成功,2007年投资1.8万元建成的双孢菇棚,已出了4茬双孢菇,每茬卖5000元,收入在2万元以上。生产过蘑菇的培养基也是优质有机肥料。
利用牛粪掺牛尿制造沼气,建沼气池 沼气可作为做饭、照明的能源,既解决了群众的燃料来源,又使牛粪得到了充分腐熟;沼渣是优质有机肥,沼液可代替农药。施沼渣、喷沼液的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成本低,无化学残留,是市场上紧俏的有机肥。
利用牛粪、秸秆发电 据报道,传统利用法用牛粪直接做燃料会增加室内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含量,造成空气污染。目前,用成型技术将含有大量植物纤维的牛粪与煤炭混合制成生物质型煤,不但可以提高煤的燃烧性能,而且可以降低燃烧时硫的排放量。牛粪、秸秆燃烧发电,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节省大量的燃煤,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原作者: 李广;吕立涛;李淑芬 文章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