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猪(又称苗猪)断奶后小肠形态结构、脂肪酶变化特点与脂肪吸收的关系
1.1断奶后小肠结构的变化
小肠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是包括脂肪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本保证。但小猪(又称苗猪)断奶后,小肠表现严重的绒毛脱落,肠粘膜淋巴细胞增生和隐窝有丝分裂速度加快(hoppcll等,1982;millsr等,1984)。hampson等问1986)指出,断奶小猪(又称苗猪)小肠损伤具有明显的部位与年龄特征。pekas(1990)认为,小猪(又称苗猪)消化道的发育必须在6-8周龄后才趋于健全。因此,小猪(又称苗猪)早期断奶后,除了由于饲粮结构变化带来的肠道损伤外,消化道和消化腺的体积、质量均未达到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脂肪对小肠绒毛的影响,因脂肪类型和添加量不同而异。李德发等(1990)报道,日粮添加大量脂肪,会降低小肠绒毛高度,使脂肪利用率下降,豆油、椰子油在日粮中1:1混合使用时,没有影响小肠绒毛的形态,而二者单独使用时,小猪(又称苗猪)的肠绒毛变短。
1.2断奶后脂肪酶的变化特点
小猪(又称苗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总脂肪酶活性很低,吃到初乳后,活性迅速增加。一周龄后达到稳定。哺乳期内小猪(又称苗猪)脂肪酶分泌量不足,但对脂肪的消化率却很高,4周龄断奶小猪(又称苗猪)1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的1/3左右。经过2周后,除胰脂肪酶活性仍未明显恢复外,其他酶活性已恢复,甚至超过断奶前水平(lindemann等,1986)。
2 日粮脂肪对断奶小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的诸多试验均表明断奶小猪(又称苗猪)日粮中添加脂肪能改善其生产性能。dove(1993)在540头25日龄断奶小猪(又称苗猪)日粮中添加5%的油脂,试验组日增重明显提高(p<0.01)。verland等(1995)在断奶小猪(又称苗猪)日粮中添加6%的动物脂肪,断奶后5周内日增重提高z1.4%(p<0.01),饲料转化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dela等(2001)试验表明,日粮添加脂肪对36-59kg猪日增重有明显改善,大于59kg的猪没有显著效果。国内王友明等(1999)用270头社长大断奶小猪(又称苗猪)分5个处理(对照组,3.5%的棕桐油粉;2.8%饲料级混合油,3.l%的鱼油,2.7%的豆油)进行为期45天的试验,结果豆油组、混合油脂组、棕桐油粉组、鱼油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72、9.39(p<0.05)、1.90、-9.02(p<0.05),综合经公效益混合油脂组高于棕桐油粉组、鱼油组、豆油组、对照组分别为10.5%、7.11%、9.21%、2.63%。张鹤亮。品于明等(1999)用96头35日龄断奶小猪(又称苗猪)进行了为期4周的试验,分别以0、l.8%、3.4%、5.2%的豆油代替日粮中等量的玉米。结果表明,断奶后1-2周日粮中添加油脂不影响小猪(又称苗猪)生产性能,这与许多试验结论一致(cera等,1988;tokach等,1989;dove等,1993;李德发等,1990)。但断奶后3-4周,3.4%的豆油处理组日增重、采食量、日摄取消化能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说明该时期小猪(又称苗猪)对一定量的脂肪能够较好的利用,cera等(1988)、li等(1990)、dove等(1992)均证明了该结论。这种增重效果,除了脂肪自身的能量营养之外,有学者认为存在“额外代谢效应”,即脂肪可延缓食物在胃肠道中的流速,增加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时间,从而提高了吸收利用效率。而对于过高比例脂肪添加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则认为可能是由于断奶小猪(又称苗猪)机体脂肪酸氧化能力有限,过量脂肪贮存于脂肪组织内,导致肌肉组织生长缓慢的原因(张鹤亮,1999)。此外,部分学者(jones等,1992;verland,1993;tokach等,1995;brown等,1998;石兆山等,1997)的试验认为断奶小猪(又称苗猪)日粮添加脂肪对小猪(又称苗猪)生产性能没有改善。对于这种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脂肪消化吸收的效果,除受小猪(又称苗猪)断奶消化生理和脂肪消化酶系变化的影响之外,还受诸如试验用油脂的种类、日粮结构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