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饲养管理» 正文

从湖北发展水产的成功经验到湖口水产发展思路的思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6-17
为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用科学发展观激发水产事业发展新活力,进一步拓展湖口县水产业发展的空间,启发和开阔我县养殖大户的思维和视野,充分发挥池塘、低洼田和围堰精养的最大效益,推动水产事业实现新突破,县水产局于近期组织了一个由各乡镇养殖大户和水产经纪人组成的参观学习考察团,前往湖北仙桃、潜江、汉南等地进行了一次参观和调研。所见所闻所感,令大家大开了眼界,同时引发了对湖口县水产发展思路的思考。

一、湖北的成功经验

(一)“一村一品”打造了板块特色。

以“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打造水产大县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水产发展战略。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450余户村民,5000多亩精养鱼池全部实行网箱养鳝,总规模达6万多箱,户均有网箱130余箱,户均年收入8万余元,真正把先锋村变成名副其实的“黄鳝先锋村”;仙桃市排湖渔场有渔民3000多人,集中连片1万亩精养池,全面实行虾蟹混养,仅此一项,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是该市规模最大的螃蟹供应基地;潜江市积玉口镇是“虾稻连作”新技术发源地,养殖规模由最初的100亩发展到现在的全市达10万亩,大型加工企业就有3家,仅小龙虾出口一项年创汇就达6000多万美元;武汉市汉南区规划建设了一个2万亩连片的高标准现代化螃蟹养殖示范基地,今年的全省水产现场会放在该区召开。正是这一个个板块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水产大县。

(二)“虾稻连作”创新了养殖模式。

湖北各县(市、区)发展水产非常注重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和养殖新模式的探索。潜江市积玉口镇农民刘主权通过多年的探索,发明了“虾稻连作”养殖新模式,被誉为“虾稻连作”第一人。该技术通过当地老百姓的推广和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虾稻连作种养模式技术规范——“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技术”,并在全省和全国予以推广。该技术的应用,亩平增收能达到2000元左右,让当地群众得到了很大实惠。在“虾稻连作”新模式的基础上,该市赤湖村又创新了“虾油(油菜)连作”新模式,现已连片开发2000余亩。汉南区发展生态高效渔业,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利用标准化池塘配套微孔管增氧设施,采取种草投螺、调节水质生物防病等生物操纵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大幅度改善鱼池生态环境,提高了蟹池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养殖产量、养殖效益、生态环境几方面的有机统一。

(三)连片开发提高了规模效益。

没有规模就没有产量,没有产量就没有效益。湖北各县(市、区)在发展水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的土地和水利资源,注重连片开发,向规模要效益。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发展网箱养黄鳝,规模达到近6000亩,占户均耕地的2/3以上,收获季节,该村黄鳝日交易量达2—3万斤,成为周边各地最大的黄鳝批发和交易市场;潜江市“虾稻连作”规模10万亩,部分村的稻田全部实行了“虾稻连作”,最大的连片4000多亩;武汉市汉南区湘口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集中连片建设2万亩高标准健康养殖板块示范基地,规模全省第一,场面十分壮观。他们在连片开发的同时,着力完善养殖区内电、路、机械、养殖水源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渔业生产和抗灾能力,实现了农(渔)民增收、农(渔)业增效。

(四)上下联动激活了服务机制。

现代水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优质产业,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对水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非常大。仙桃市把发展水产作为“三高”农业的重点,全市设立精养鱼池开挖专项补贴基金,补贴标准是200亩连片每亩补贴200元,300亩连片每亩补贴300元,400亩连片每亩补贴400元。潜江市狠抓小龙虾产业,着重在稳定扩大面积,落实扶持政策,完善养殖技术和提高产量效益上下功夫,出台了苗种基地补助和养殖基地“以奖代补”政策。汉南区把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三年内先后投资7000万元建设2万亩高标准生态健康养殖螃蟹示范基地。有了政府的推动,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和投入积极性大增,先锋村不但成立了黄鳝专业合作社,社员还自主筹资4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先锋村黄鳝交易市场”。仙桃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2个,发展加工企业13家;潜江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9个,发展加工企业8家。“产加销”一条龙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二、湖口与湖北部分县(市、区)发展水产优势之比较

就全省而言,江西水产比湖北水产更有名,起步也比湖北要早,但近几年,湖北水产发展势头很猛,有后来居上之势。县(市、区)的情况大致也是这样。单就湖口与我们这次参观的湖北部分县(市、区)而言,从客观上讲,各有其优劣。

湖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好一早”。一是濒临大江大湖,港泊湖汊众多,有的面积较大,而且水质好,生产的“四大家鱼”市场十分畅销;二是有自己的传统产业和品牌,“湖口螃蟹”、“湖口酒糟鱼”早就有名。

湖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大一平”。一是全县耕地面积和人均占有面积大,如仙桃市人均耕地面积4.7亩(湖口县人均耕地、人均可养水面加起来才1亩多一点),近几年发展水产,全市田(地)改池面积50多万亩,相当于我县国土面积的一半,容易上规模;二是土地平坦,不但便于连片开发,而且便于灌溉,对发展特色品种十分有利。

三、湖口的发展思路

看了湖北仙桃、潜江、汉南区等地水产的先进养殖模式和管理技术,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结合湖口县水产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就湖口县水产业发展思路谈点个人浅见。

(一)螃蟹品牌要做响。

“湖口螃蟹”是湖口水产的一块金字招牌,我们要借湖口螃蟹之名造湖口水产之势,扬湖口水产之优,显湖口水产之特。不能以量取胜,就要以质取胜。一是要把产量真正做大。据不完全统计,湖口一年的螃蟹销量接近200万斤,而湖口的产量不到50万斤。县外顾客充着湖口的螃蟹来,到湖口吃的却不是湖口的螃蟹,这是顾客的悲哀,更是湖口的悲哀。湖口螃蟹仅靠四大湖养殖不行,必须扩大到塘、库、堰养殖,开发精养池养殖,要实行示范带动。眼前急需争取一笔资金或一个项目,在县内建设一个500—1000亩连片的标准化螃蟹养殖示范点,聘请安徽、湖北等地有经验的螃蟹养殖专家来指导养殖,或直接承租给他们来养,打造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尽快见效的亮点工程,以此带动全县各水产专业户自觉发展螃蟹养殖。要加大科技投入。从汉南区示范基地我们了解到,采取种草投螺,借助微孔管场氧等新技术的推广,是提高螃蟹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今后的养殖中,也要变粗放为精养,走标准化养殖之路,走健康发展之路。二是要把品牌真正做响。“湖口螃蟹”很早就很有名,那时的螃蟹是渔民从长江或鄱阳湖里捕捞上来的,外销台湾、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阳澄湖大闸蟹和军山湖绒毛蟹都是后来打造的品牌,但人家是经过了工商注册,并申报了品牌,而我们只是流传于口头,无名无牌。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把湖口螃蟹品牌做响,首先是要注册,其次是要申报品牌,再就是要造势扩大影响,象军山湖连续7年举办螃蟹节,每年花费一、二百万,才把军山湖螃蟹打造成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知名品牌。此举我们可以好好借鉴。

(二)开发步伐要加快。

尽管我县人均占有耕地较少,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水产的需要,还是要加快开发步伐。一是要加快低洼田改造。受金融风暴的影响,种粮、种棉老百姓积极性受挫,受“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指鱼)”的饮食习惯的影响,水产品倒是一路看好。所以,我们要及时引导农民对低洼田进行水产开发改造,或者直接借鉴潜江市经验,推广“虾稻连作”新模式,提高亩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加快低产田改造。湖口县属丘陵地区,近几年野猪猖獗,山坡田根本无法种庄稼,不如干脆把它改造成精养池发展水产,不失为一上策。武山埠堰村的鸿浩立体种养殖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三是要注重连片开发。连片开发容易形成规模,容易形成“一村一品”。目前,我县部分乡镇已相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小区,如凰村的网箱养黄鳝,付垅的稻田养龙虾,文桥的虾、蟹、鱼混养,马影的田鲤、红鲤混养等都有了“一村一品”的雏形,我们要积极引导连片推进,促其上规模、上效益。

(三)加工资源要整合。

水产品加工是湖口县的传统产业,八十年代全省有名,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的改制,有的淘汰,现存几家规模普遍偏小,加工工艺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产品也没有创新和突破,不但周边市场已被别人侵占得越来越小,而且根本无法实现出口创汇。要想实现大的突破,必须拿出大的举措。一是要招大商。湖口加工业目前最缺的就是一个核心龙头企业,我们要积极宣传我县的地理和水产优势,招引一家象都昌鄱湖水产那样的大型加工企业落户,引领湖口水产加工朝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二是要大整合。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对集团公司的组建条件有了一定的放宽,公司规模由原来的一母五子放宽到一母三子,注册资金由原来的1亿元降低到3000万元,这为各地集团公司组建带来了机遇。湖口是酒糟鱼加工的发源地,如果能创造条件组建一个以酒糟鱼加工为系列产品的集团公司企业,必将能为湖口水产加工带来一个大的飞跃和质的提高。省水产局领导前不久还专为此事来湖口调研。

(四)机制体制要理顺。

一是管理体制。湖口可养水面本来就不大,可水产局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并没有管到多少水面,四大湖只管辖了两个湖,水库一个都不管,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政令难畅通,战略难实施,举措难到位,宏观管理力不从心。以蟹苗投放为例,下达的任务只有造湖场能100%完成,省、市报刊媒体上年年也只能看到造湖场放蟹苗的图片或文字新闻,其它场要做很多的工作,还不能保证按要求完成任务。二是服务体系。湖北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规模扩大以后,服务体系必须跟上,包括专业合作社组建、新技术研究和推广、经纪人的产生和加工企业的落户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渔民的买难卖难、统一管理、新技术应用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引导产业朝着“产加销”健康的道路发展。三是投资机制。一个产业的培植,需要有相关政策的扶持。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资争项,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一是建议政府要设立专项扶助资金,包括精养池开挖、品牌申报、苗种繁育和调拨,都要给予一定的补助;二是建议政府对项目资金要相对实行捆绑,集中投向主导产业和主攻品牌,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