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质量控制» 正文

透视国际粮食危机下的“中国式从容”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10-20

10月1日,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价全线暴跌,玉米市场创下今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小麦市场当周5个交易日持续下行,大豆市场创下8月份以来最大单周下跌。

资本市场上的利空,或许是现实世界的利好。业内人士分析,6月份以来的国际粮价暴涨可能已告一段落,进入调整,世界再次度过了一轮粮价上涨的威胁。

而在过去的4个月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主粮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继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期间成功实现“世界粮荒、中国不慌”之后,中国再次续写了奇迹。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曾撰文质疑“谁来养活中国”。10多年后的今天,在接连发生的国际粮价波动中,中国不断从容应对,其粮食成就令人瞩目。

“中国式从容”回答“谁来养活中国”

今年6月-10月,我国零售市场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保持稳中略涨态势。新华社农产品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10月2日,我国零售市场籼米、粳米、特一粉、标一粉每斤价格分别为2.07元、2.42元、2.03元和1.73元,比6月2日分别上涨0.06元、0.12元、0.10元和0.02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10%-20%。

而这期间,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剧烈。由于俄罗斯8月5日宣布停止小麦出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9月交割软红冬小麦涨停,触及23个月来最高位,比6月份上涨80%。次日,欧洲小麦价格也上涨12%。受此拉动,国际玉米、大米等粮食品种价格随后均迎来一轮涨势。

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还令人记忆犹新,今年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又使国际粮食市场再起波澜。此前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格上涨40%,创50年最大单月涨幅,欧洲市场小麦价格自6月底以来上涨将近50%,创30多年最大单月涨幅。

受严重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今年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小麦产出大国农作物大幅减产。我国也相继经受了北方低温、西南旱情、南北方洪灾,全国夏粮7年来首次减产,早稻产量有所下降。加上宏观经济通胀预期强烈,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

面对“外患内忧”,中国粮市从容不迫。粮食专家普遍认为,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平稳渡过了,今年中国粮市仍可保持平稳。只要国内外不发生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粮食市场供应将有可靠保障,粮价将继续在国家调控下稳中有升。

“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也体现了中国的负责任。”农业专家、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尹小健说,10多年前,美国人布朗曾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发“中国粮食威胁论”炒作。从接连两次从容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看,中国已较好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作出了回答:“中国有能力靠自己养活中国。”

95%的粮食自给率体现“中国式担当”

“中国粮食将近40%的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警戒线。”粮食问题专家、南方粮食交易市场总裁助理熊学华说,这是今年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我国立足于自给的粮食安全战略作用非凡。

比较效益低,农民“抛荒”不种粮;财政资金紧,基层政府无心也无力“抓粮”,这一度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困局,也使粮食产量在本世纪初滑入低谷。为此,我国政府奋力采取措施,力保粮食安全。

引导农民“种粮”。2004年起,相继取消了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等“四税”及各种附加,每年全国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140元;逐步推行直补、良种等补贴政策,力度逐年加大。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四项补贴1230.8亿元,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

鼓励地方政府“抓粮”。2005年,我国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当年对全国500多个县实行财政奖励,2009年奖励产粮大县1000多个,资金达到175亿元。中央财政还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减少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资金,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粮食产业。

通过努力,我国粮食播面连年增加,产量连年增长。2009年,我国粮食播面16.35亿亩,比2003年增加1.44亿亩;粮食总产5308亿公斤,比2003年增加1001亿公斤。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从2004年起,国家还连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为我国粮价应对国际波动竖起了一堵坚实的“防火墙”。目前,中国粮价已由2008年时的“国际洼地”悄然变身为“国际高地”。

熊学华说,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的时候,国际粮价是国内粮价的2倍;而今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形势与2008年情形相反,我国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价格普遍高于国际粮价,降低了国际涨价传导到国内的可能。

“中国式经验”昭示崭新“粮食安全观”

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增长、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虽暂无近忧,但仍需远虑。我国保障粮食供给中积累的经验,未来需要继续坚持。而在世界粮食形势频繁波动的今天,中国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崭新的“粮食安全观”。

——在“工业发展”与“粮食生产”之间,“红线+底线”确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许多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忽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改革开放肇始于安徽小岗村农民追求温饱的努力,随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认为农业是“重中之重”、“国民经济的基础”,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对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目前,18亿亩的耕地红线、95%的粮食自给率底线已成为共识。按照这一思路,我国先后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科技。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7个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

——在“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之间,坚持替代能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些国家用玉米生产乙醇汽油、用油菜生产燃料,车与人“争粮”吃,是世界粮食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一边是能源安全,一边是粮食安全,面对这道全新的课题,中国果断求解,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开发生物能源。

2005年起,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的推动下,东北一些地方上燃料乙醇项目热情高涨。国家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于2006年底接连下发通知,清理和叫停粮食能源化项目。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说,“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中国粮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如果大量靠玉米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

——在“农民钱袋”与“国家粮袋”之间,创立“农民种粮食,国家买安全”思路。“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价过低影响种粮农民收入,粮价过高又使消费者难以承受。这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调控的一道难题。从2004年起,我国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农民种粮食,国家买安全”。专家表示,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实施,既保护了农民的钱袋子,又保障了国家的粮袋子。几年来,我国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范围先后从籼稻扩展到小麦、粳稻和玉米,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掌握了大量粮源,成为不断应对粮市波动的重要保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