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我国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畜禽个体的生产性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少量高产专门化品种的强度育种满足了人类对畜产品的需要,并逐渐取代了当地固有的地方品种,并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致使某些品种数目锐减。
牦牛以青藏高原辽阔的草场为庇护地,因此保护牦牛生存的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九龙牦牛、帕里牦牛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要注重本品种选育和品质的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或遗传资源,避免这些优良地方品种基因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的侵入。
活体原位保存法该保存法是目前最实用的方法,可以在利用中动态地保存资源,在牦牛保护品种区须划定良种基地和建立保种群。我国牦牛主产区青海、四川、西藏都有牦牛种牛场及饲养场,所以在保护的同时还可与本品种选育相结合,达到保选统一的目的;建立保护区和核心群是保存牦牛优异遗传资源的有效方法。这项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作,国家和地方应提出予以重点保存或亟待保护的类群名单进行统一规划和保护。
生物技术保护法采用生物技术,从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对牦牛遗传资源进行研究和保护,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使优秀的基因得以保护和利用。其基因库的建立是牦牛遗传资源保护的基础,也是进行牦牛细胞工程育种和对在严酷生存环境下其独特的适应性基因进行鉴别的原始材料。
立足于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牦牛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体系,保护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实现保种与开发利用的辩证统一。立足资源,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坚持保种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实行建立保种基地与种畜禽场或保种户相结合,以及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方法,在确定保护品种、保护场点和保护规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推进牦牛保护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程,达到保用并举、以用促保,既出成果、又出效益的目的。
牦牛的遗传改良与利用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原始放牧条件下,牦牛每年随牧草生长季节呈现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体重变化规律。为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和质量,在抓好本品种选育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牦牛杂交改良,充分利用种间杂交优势,大幅度提高乳肉生产性能,以提高其产品利用率。通常利用本品种选育、导入野牦牛基因和种间杂交三种方式进行遗传改良。
本品种选育本品种选育需要制定选育方案,划定选育区,明确选育方向和目标,建立核心群。通过本品种选育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防止品种退化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不适宜饲养黄牛或普通牛的高海拔牧区,本品种选育是优化牦牛的一种传统方法。
导入野牦牛基因野牦牛分布于海拔4000米~6000米高山荒漠地区,在长期严酷的自然选择和闭锁繁育下形成了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体格大、繁殖能力强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千百年来,我国古代藏族牧民就有利用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的先例,所生后代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种间杂交种间杂交是利用普通培育品种牛的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改良牦牛,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犏牛,其产肉量可提高50%~70%,乃至1倍,产奶量可提高3倍~5倍。
在以上传统品种选育基础上制定科学遗传改良新技术,已在青藏高原牦牛产区及毗邻地区广泛推广应用。这对改良我国牦牛品质,提高牦牛生产性能,遏制牦牛退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牦牛特色产业的发展
牦牛是少数民族地区和高寒草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牦牛业的生产水平及其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高寒草地地区畜牧业的经济发展,并对整个藏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牦牛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要注重把牦牛业特殊的自然条件规律与科学原则相结合,依靠科技,扩繁提高,保护资源,突出特色,增产增效,发展产业。从而形成以牦牛特色品牌为主题的产业链,力求牦牛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点。同时,还要利用牦牛特色畜种资源的产业政策来指导产业化发展,确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我国牦牛业现状
我国牦牛产业建设起步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优势产品少,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低,资源不匹配,各种资源参差不齐,如饲养设备简单,技术原始,资金贫乏,人才不足,观念滞后,信息不畅,深加工发展滞后等。深加工企业少,大多出售的是初级鲜活产品。多数牦牛生产户以存栏数量论贫富,盲目扩大总量,草畜矛盾不断加深;在技术服务方面,产前、产中资源集中,而产后技术力量薄弱等。因此,牦牛产业无带领其快速发展和形成优势产业的优质产品。
目前,我国牦牛业的发展处于开发、利用淘汰老龄牦牛为主的初级阶段,优质牦牛肉产品的开发程度低,导致牦牛业生产水平低下,加之牧民受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惜宰、惜售,致使出栏率、商品率都很低,经济效益也很差。事实上,牦牛犊当年育成出栏或18月龄出栏,在冷季来临之前多出栏,缩短牦牛饲养周期等,都是提高牦牛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推进牦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国家扶持国家在西部生态建设及退耕退牧还草项目上,特别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建设项目上对牦牛产业开发给予了大力扶持。如牧区在草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建立“六化”家庭牧场(草场围栏化、住房定居化、饲草料基地化、圈舍暖棚化、牲畜良种化、疫病防治规范化),推广“五良”技术(良医、良舍、良料、良法、良种)的配套应用,把牦牛产业作为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
专业化生产经营牦牛的专业化生产主要是指牧场、牧户等主导生产方向。牦牛属肉乳兼用型,而目前牧区的杂种母牛以利用产乳性能为主,杂种公牛以利用产肉性能为主,因此牦牛的专业化生产主要包括种源生产、牦牛肉生产和牦牛乳生产三类。牧场及牧户要根据自己的草场资源条件、牛群质量、技术优势、交通条件等因素,以获取最大效益为目的,因地制宜地选定自己的主导生产方向;确定是以生产种源、生产牦牛肉还是生产牦牛乳为主导,走专业化生产道路;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加大对牦牛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扶持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的产业和产品,形成有规模、有质量的生产基地。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牦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使其较好地调动各个服务环节的积极性,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第一,建立牦牛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培育专用型的牦牛品系和经济杂交利用体系。第二,建立饲料生产供应体系,逐步改变牦牛纯放牧的饲养方式,提高牦牛的生产能力。第三,完善疫病防治体制,逐步建立牦牛无规定疫病防治区,提高牦牛生产的食品安全。第四,加快市场信息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牦牛生产绿色商品率。第五,推进畜牧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第六,建立牦牛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牦牛产业化的稳定发展优惠政策。
在加强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同时,加大对牦牛产品的开发力度,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稳定牦牛产品的数量,提高其质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增加产前和产后服务从业人口,从而使牦牛产品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此外,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牦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项目资金、集资、上市等多种形式,广开融资渠道,加大对牦牛产业化的投资;加快良繁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牦牛加工企业,加快产品开发,注重市场培育,创建品牌产品,制定牦牛产品营销战略,构建营销网络,不断提高牦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