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疫苗本身只是预防疫病的“硬件”,成功的预防结果的获得与疫苗的科学使用——“软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只有科学的使用各类疫苗才能获得预期的免疫效果。
目前在我国,由于疫苗使用不科学造成的免疫效果不佳甚至免疫失败屡见不鲜, 本文就此方面的问题作一浅析,仅供参考。
各主要疫病的疫苗种类与特点
疫苗分类:
一、以有无增殖力可分为"弱毒活苗"与"灭活疫苗";
二、以增殖系统不同可分为“动物组织疫苗、禽胚疫苗、细胞疫苗、生物反应器疫苗—转基因动物与植物(分为可食和不可食两种)疫苗”四大类;
三、以物种生物学差异可分为“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原虫疫苗”三大类;
三、以工艺差异可分为"冻干疫苗、湿苗、各类佐剂疫苗(油佐剂、铝胶佐剂、蜂胶佐剂、脂质体佐剂、中草药佐剂等)”三大类;
四、以技术水平可分为"第一代传统完整病原体疫苗、第一代传统亚单位疫苗、第二代生物工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转基因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 三大类;
五、以免疫保护谱宽窄可分为“单苗(包括“单价”与“多价疫苗”)与“联苗”(“双联”与“多联疫苗”)。
目前免疫的主体仍为“第一代传统完整病原体疫苗” ;第二代生物工程疫苗中只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疫苗”的部分品种投入了市场应用。
一、病毒类疫病
新城疫(ND)
1. 冻干活疫苗——包括中毒Ⅰ系(印度系,Mukteswer系;克隆-83)与弱毒Ⅱ系(B1系或 HB1系)、Ⅲ系(F系)、Ⅳ系(LaSota系,C30,N79)、V4、D10等。
其中Ⅰ系为中等毒力,克隆-83为从Ⅰ系中克隆出的疫苗株;Ⅱ系(B1系或 HB1系)、Ⅲ系(F系)、Ⅳ系(LaSota系,C30,N79)、V4、D10为低毒力,Ⅱ系、Ⅲ系毒力最弱,由于这两个毒株的免疫原性较低,目前在我国应用很少;Ⅳ系为弱毒中毒力相对最强的疫苗株,C30,N79是自Ⅳ系中克隆出的“克隆疫苗株”;
Ⅳ系和Ⅰ系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ND活疫苗的主导苗种。
2.灭活疫苗——主要有“ND铝胶灭活疫苗、ND油佐剂灭活疫苗”(均以Ⅳ系作为抗原);
3.联合疫苗:包括活苗与灭活疫苗,种类很多;例如“新-支二联活疫苗、新-减二联灭活疫苗、新-减-支三联灭活疫苗”等。
4.基因工程疫苗 如“F蛋白重组疫苗(重组牛痘、鸡痘或鸽痘病毒)、HN重组疫苗(重组鸡痘病毒、杆状病毒或火鸡疱疹病毒等),此类疫苗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距实际应用尚远。
目前我国普遍应用的冻干活疫苗为“中毒Ⅰ系”与“弱毒Ⅳ系”,C30、N79也有应用;灭活疫苗普遍使用“ND油佐剂灭活疫苗”。
接种方法与免疫效果的关系: 接种途径直接影响ND弱毒活疫苗的综合免疫保护效果(有效免疫产生时间、免疫高峰产生期、保护性免疫持续期、平均免疫保护率等),一般情况下,ND疫苗以气雾免疫方法免疫保护效果最佳,其次为滴鼻与点眼,再次为肌肉注射,最次为口服(混饲与饮水)。
以免疫监测为依据的“活、死苗联合免疫”以期建立“局部粘膜-全身循环”两道防线是新城疫免疫防控的主流趋势。
免疫失败主要原因
1.免疫不科学(无免疫监测指导的经验性接种——超前或滞后免疫);
2.环境的严重污染;
3.其他疫病的影响(尤其是禽流感和传染性法氏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