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过去24个月当中,养猪生产者利润微薄,而现在刚刚见到一点曙光,或许未来几个月的盈利情况能够好转。世界范围内养猪业利润一直处于盈利和亏本的周期波动当中。养猪生产者必须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以便与其它蛋白来源竞争全球市场。
在过去二、三十年当中,消费者对瘦肉猪产品的需求使得高瘦肉率、胴体肌肉含量高的产品在市场上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在这个过程中,母猪的管理和猪舍设施日趋转向集约化,以便于对母猪个体进行管理。然而,最近立法和营销方面的决策正在改变母猪管理的方式,从当前的母猪单体限位系统转向未来的组群饲养。至少,母猪瘦肉率增加、肌肉比例提高以及各种的母猪畜舍系统已经造成了商业性生产条件下母猪生产寿命的缩短。一头母猪如果生命期分娩的胎次减少了,那么与分娩胎数更多的母猪相比,它生产的仔猪数多半也会减少,这就影响了母猪的生产效率(生命期断奶仔猪头数)。
在种猪群当中,养猪生产者一定要想尽办法来延长繁殖母猪的生产寿命。一种办法是根据基因型和表现型对后备母猪进行选留,借此提高母猪的生产寿命。为了能够选出肢蹄健壮、繁殖性能以及其它性能优良的母猪,生产者必须有足够的可供选择的候选群体。在自养更新后备母猪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太多的情况下,生产者将可将沿地留出后备母猪的候选群体,而这些母猪几乎必须全部更新进入种猪群。这样,那些存在一种或多种缺陷的母猪不得不被保留在种猪群中,造成种猪淘汰率、更新率和死亡率过高,在全世界的商业性母猪群中都存在这个问题。
经济方面
母猪生产寿命影响着商业性养猪生产的效益。2000至2003年间作者进行的研究已经显示,母猪必须用到三至四胎才能收回它本身的成本。
在那个时代,一般的生产者如果能够管理好成本和收入,并且猪群生产力较高,那么就都能获得经济回报。从那以后,饲料价格大幅上涨,而产品的价格,不论是肥猪还是断奶猪,都赶不上饲料涨价的速度,大部分商业性养猪场都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经营资产流失。要想盈利,商业性生产者必须保持很高的生产力,并且销售的动物产品价格需要实质性地上涨才行(表1、2、3、4、5)。由于猪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猪场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计算母猪用到多少胎才能收回成本。
后备母猪价格
|
200
|
每窝销售仔猪头数
|
9.06
|
年度贴现率
|
10%
|
销售重量(百磅)
|
2.69
|
胎次贴现率
|
4.48%
|
每百磅肥猪价格
|
44
|
购买但未进入中猪群的后备母猪比例
|
10%
|
每窝收入
|
1071.99
|
培育饲料成本
|
36.75
|
每窝饲料成本
|
816.04
|
其他培育成本
|
7.5
|
其他开销
|
250.3
|
总培育成本
|
44.25
|
每窝净收入
|
5.65
|
后备母猪总成本
|
258.19
|
母猪头数
|
2400
|
窝产活仔数
|
11.03
|
每年每头母猪分娩窝数
|
2.23
|
初生至断奶死亡率
|
13.40%
|
年产总窝数
|
5352
|
断奶死亡率
|
2.45%
|
分娩经产母猪平均胎次
|
3.5
|
生长-肥育死亡率
|
2.80%
|
经产母猪年龄
|
1.57
|
母猪死亡率
|
5.90%
|
经产母猪淘汰体重
|
400
|
后备母猪淘汰时体重
|
300
|
淘汰经产母猪每百磅价值
|
35.83
|
淘汰后备母猪每百磅价值
|
44
|
淘汰价值
|
134.86
|
淘汰后备母猪收入
|
13.20
|
单位:美元,磅
|
|
表 1. 计算母猪用到多少胎才能实现正的净现值的过程中用到的假设条件
更新率高造成所需的后备母猪候选群体增加,不论是外购还是自养后备母猪。此外,如果转入后备母猪育成单元(GDU)的后备母猪不能全数转入种猪群的话,那么还会给系统造成额外的成本。在有些情况下,年轻母猪的繁殖性能较差,与年龄较大的母猪群相比,养猪生产的毛收入低,尽管这不是一个直接的损失。此外,每当新的动物引进种猪群的时候,都存在疾病风险。减少引进动物的频率和规模有助于降低传入新疾病的风险。最后,后备母猪的后代死亡率较高,断奶阶段和生长-肥育阶段的生产性能较差。
淘汰和死亡的原因
母猪淘汰原因与胎次有关。对过去12个月当中的生产数据进行回顾,以及最新公开的数据,都证实了这些结果。这些最新的数据显示,商业性生产运营当中一贯影响种猪群母猪淘汰决策的那些因素依然非常重要。
繁殖障碍是造成母猪转出最主要的原因。繁殖障碍方面的难题在于,它包含大量的性状,包括不发情、发情周期不规律、不受胎、流产,以及转入产箱时发现空怀(妊娠失败)。所有的繁殖障碍都会增加养猪经营的成本。把一头母猪喂了整整一个妊娠期,到最后发现是空怀,这会累计大量的非生产天数,白白消耗大量的饲料。随着玉米等饲料原料的涨价,这种管理错误造成的损失将越来越大。
繁殖障碍导致淘汰或转出这个问题方面的挑战在于,大部分考察淘汰原因的研究都是通过现有记录系统的前瞻性分析进行的。在前瞻性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常常很难确定记录当中的淘汰原因是不是母猪被淘汰的真实原因,因为记录下的原因只不过是造成母猪被淘汰的一系列的事件当中的最后一个事件。不仅如此,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还对商业性母猪群淘汰记录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在这项研究当中,记录下来的淘汰原因当中超过25%被认为不准确。考虑到在确定实际淘汰原因的过程中存在如此之大的误差,想要找出潜在的原因,并且,更重要的,找出改进淘汰/更新率的策略,这对科学家、兽医、猪场管理者和猪舍工作人员来说是都很困难的。
造成淘汰的第二大常见原因是肢蹄缺陷,或跛足问题。肢蹄健康状况、运动问题以及蹄爪异常可能成为影响母猪生产寿命的主要问题。养猪业手册实录PIH-101当中对肢蹄结构健康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软腿病在头胎经产母猪的淘汰和更新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已有证据显示软腿病至少部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各种腿部健康评分的遗传力范围在0.01至0.47之间,有些值大于0.15。这说明肢蹄结构健康可通过适当的遗传选育来改进。
延长母猪的生产寿命
证据显示,腿部健康状况会影响母猪的生产寿命。证据显示腿部健康评分差的母猪退出种猪群的时间比评分好的母猪要早。 该研究显示,与评分更高的母猪相比,评分低于3(5分系统,1分最差,5分最好)的母猪淘汰风险看来更大。
从本研究来看,3分和4分的母猪之间淘汰风险的差异明显较小。显然,腿部健康问题会造成母猪过早退出种猪群。如果按胎次考察淘汰原因,会更明显地发现这一点。
青年经产母猪退出种猪群的两个主要原因是:1,繁殖障碍 2, 跛行或腿部健康障碍。
若干腿部性状影响母猪生产寿命的这项发现在我们早先的研究以及其它机构的研究当中得到了支持。对母猪生产寿命具有不良影响的腿部性状包括前腿凹膝、后腿系部竖直以及后躯摇摆。尽管若干性状会对母猪生产寿命产生影响,但研究也显示,前腿系部软弱的母猪留在种猪群当中的时间比前腿和后腿具有其它结构类型的母猪要长。
要有能力对后备母猪进行识别,并作出正确的选留决策,这对保障种猪群母猪整体的腿部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如此,屠宰场对淘汰母猪进行的广泛评估显示,母猪至少有一只腿或蹄存在损伤的比例大于80%。不清楚这些腿部或蹄部缺陷是否全都是母猪的肢蹄构造差造成的。看来,观察到的这些磨损至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母猪的过早淘汰。
应该指出的是,所有的研究都显示,猪场/年份方面存在很大的环境效应。这说明猪场的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母猪的生产寿命具有很大影响。 母猪的母亲的胎次会影响生产寿命。来自第三胎、第四胎和第五胎的母猪与头胎、二胎和六胎母猪所产的母猪相比生产寿命更长。 同一项研究还考察了母猪的母亲的初产日龄和窝产仔数,试图了解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母猪的生产寿命。本研究显示,母亲初产日龄与母猪淘汰风险之间相关极显著(P<0.001)。母亲初产日龄越大,母猪遭淘汰的风险越大。
在养猪生产的许多重要经济性状的提高方面,除了对后备母猪的表现型和遗传性状进行评估之外,分子性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依阿华州立大学的研究已经识别出了若干个基因标记,将来可能能够利用这些标记来改进肢蹄构造、生命期生产性能以及其它与母猪生产寿命相关的性状。
近来大部分育种组织采用的选育程序都忽略了体型构造,而更多地关注其它经济意义更重要的生产性状。对体型构造的忽略已经造成更多的动物在体型构造存在一种或多种缺陷。研究已经显示,对瘦肉率和瘦肉增重的选育会造成猪的腿部构造的退化。不论你是外购还是自养后备母猪,都一定要对更新母猪进行目测评估。在繁殖母猪的更新率和死亡率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表型评估尤其重要。
更新后备母猪的生产
为了确保选出的后备母猪既有优良的表型性状,在重要经济性状方面又有遗传改进,那就需要很大的候选群体。在自养后备母猪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关键在于,扩繁计划要达到一定的规模,留出选择的余地。当前的更新率决定了用于候选后备母猪生产的比例。扩繁系统的规模需要按同期最大更新需求来决定;典型情况下,夏季需要的后备母猪数量较多。而在一年的其它季节里,可以加大后备母猪的选种强度,以便能够进一步延长种猪群的生产寿命。
除更新率之外,猪群扩繁计划的规模还取决于每窝仔猪当中可选做后备母猪的比例。
此外,祖代母猪的更新率也是确定猪群中后备母猪适宜扩繁比例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些条件的不同,猪群中专用来生产父母代后备母猪的比例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种猪供应商应该能够帮助生产者确定扩繁计划的规模。然而,生产者应该将扩繁计划的规模定得偏大一些,以便确保有足够的候选母猪可供选择,保证选出各方面重要性状均符合要求的后备母猪。假如更新母猪生产得不够,那么就没有针对肢蹄构造以及其它性状进行选择的余地。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就不大可能从这些性状上着手改进母猪群的更新/淘汰率水平。假如候选后备母猪的规模小到一定程度,那么选入GDU的后备母猪就会越来越年轻,陷入所谓的内部扩繁的“恶性循环”。
人的影响
不同猪场之间差异就可能由这个因素造成,饲养人员对母猪生产寿命的影响不容忽视。许多影响淘汰率、死亡率和更新率的性状都取决于饲养人员的技能。与过去相比,由于今天我们所依赖的劳动力在家畜生产方面的经验更少,因此为了取得经营的成功,一定要确保饲养人员拥有三方面的必要技能。这些技能是:
有眼力,或者说具备良好的观察技巧,能够发现生产系统当中的问题。必须有这种技巧,才能在供料或供水系统出现故障,或出现其他问题的情况下发现动物表现出来的异常。
具备必要的知识,一发现问题就马上知道该怎么做。这可能很简单,只不过是将问题汇报给经理,或知道应该到哪里找人来解决这个特定的问题,以及行动力,或者可以称之为“迎难而上”的精神。如果饲养人员具备观察能力和完备的知识却没有行动力,那么仍然无济于事。
这三项是成功的饲养人员必备的重要技能。
研究显示,更新率可随猪群规模而增大。21 尽管就这一现象存在多种解释,但一种可能的原因是,随着规模扩大,饲养人员用来观察每个动物个体从而发现潜在问题的时间就缩短了。当我们从妊娠限位栏转向群养系统之后,这个问题可能会更明显,因为限位栏里观察个体比较容易,群养情况下会更困难。对于群养母猪的情况,需要更加仔细。应制定一套饲养人员例行作业规程,将动物个体观察以及对伤病动物的早期发现纳入规程当中,这是必要的,也是许多动物福利计划所要求的。
总结
母猪生产寿命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由于时间关系,许多重要因素本文无法涉及,例如体况。
有三个方面会对母猪生产寿命产生影响,却又常常被忽视,本文着重讨论了这三个方面。这些方面包括肢蹄构造、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侯选后备母猪,以及饲养人员技能及其对母猪生产寿命的影响。
研究显示,可通过遗传选育有效地改进肢蹄构造,以便延长母猪的生产寿命。母猪生产寿命方面,许多性状都存在遗传相关,可通过遗传选育来改进。分子遗传学可作为传统选育的良好补充,用来改进母猪生产寿命性状,及与之相关的肢蹄构造等性状,从而加快遗传进展。
对所有候选后备母猪都应进行系统评估,包括繁殖性状和体型构造,以及生长速度、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性状。此外,后备母猪生产应该保持合适的规模,从而确保能够针对各种重要性状进行实际选择,不论后备母猪来自外购还是内部扩繁计划。
最后,在任何生产过程,包括养猪生产当中,人的影响都不容忽视。饲养人员必须拥有特定的技能,受过所需的教育,才能保证养猪生产成功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