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饲养管理» 正文

蓝耳病毒确实存在新变异毒株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8-26

近期,随着气温升高,蓝耳病病毒即将进入活跃期和高发期,养猪户担心高热病会接踵而来。事实上进入5月之后,蓝耳病发病猪场的数量已逐渐增多,近两个月蓝耳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当前蓝耳病流行有哪些特点?毒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年是否会暴发大流行?如何正确认识和防控蓝耳病?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蔡雪辉。

蔡雪辉博士称,蓝耳病可引起种公猪精液质量下降、精液稀薄、精子活力下降,所配母猪返情率增高;引起怀孕母猪繁殖障碍,无乳症、弱仔率增加;可引起哺乳或保育猪的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免疫紊乱,使其他病原继发感染,导致死淘率增加。

历年来,我国蓝耳病的流行规律各地有其各自特点,但总体流行规律比较类似。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其发病率与季节和日龄关系密切。其中以6月份~7月份高发,春秋两季次之。即以高温高湿的夏季高发,冬季发病率较低。发病日龄逐步由保育阶段向中猪阶段转移。当继发病原较多时,临床表现尤为严重。发病特点表现为: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覆盖面广;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即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母猪发病以发热、便秘、厌食、流产率在20%以上为主。

蔡雪辉说,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似乎蓝耳病的临床暴发趋缓,特别是近来哺乳仔猪腹泻病的流行,使人们对蓝耳病的防范意识有所放松。但恰恰是蓝耳病发生过或者蓝耳病疫情不稳定的猪场,腹泻与其他疫病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因此,蓝耳病的防疫不容忽视。

从目前实验室检测结果看,蓝耳病主要是变异毒株的感染为多。但仍可检到经典毒株的存在。国内已经分离到更新的变异毒株,在NSP2缺失1+29个氨基酸的基础上出现了NSP2缺失1+29+4个氨基酸的新毒株。从13个省市的60份样品中检出48株蓝耳病(PRRSV)变异毒株(80%)。蓝耳病变异株的分离与鉴定和变异毒株人工发病模型的建立试验证明,蓝耳病变异毒株是高热病的主要致病原之一。该分离株属于B群蓝耳病的变异毒株,与CH -1a 株亲缘关系较近,与VR2332亲缘关系较远。人工发病模型表明,在30日龄~65日龄仔猪复制了主要的临床发病特征,感染试验揭示细菌对高热病发病起重要作用。

蓝耳病是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并且RNA病毒缺乏校对功能。病毒在复制过程中RNA合成时因点突变、删除、添加和取代而具有很高的突变频率,具有广泛的抗原变异能力,这种变异性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2010年已经在我国个别地区分离到更新的变异毒株。至于“10年一变异、5年一流行周期的说法并不太确切。事实上从2006年到2010年蓝耳病的流行就从未间断过。今年也不例外,但大流行可能性不大。

蔡雪辉表示,不同的猪场免疫程序各不相同,总的原则是种猪尽量少用蓝耳病活疫苗。原则上种猪应使用灭活疫苗,只有在感染压力加大时才使用活疫苗。仔猪蓝耳病活疫苗应在断奶后进行,先免猪瘟苗后再免蓝耳病活疫苗,间隔一周。

在生产实际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常常是母猪群免疫进口疫苗,小猪或商品猪免疫国产蓝耳疫苗。这种做法十分错误。往往是当时疫病控制效果不理想,也给将来病毒的基因变异和毒力返强埋下了隐患。

蔡雪辉说,在谈措施之前应对蓝耳病和高热病有个明确认识,首先蓝耳病变异毒株是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是说高热病就等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首先在发生高热病的猪场有一部分猪场没有分离到蓝耳病变异毒株,同时有很多猪场长期存在蓝耳病变异毒株,但并没有高热病的发生。其次,临床上高热病暴发时,中大猪的死亡率较高,但在实验室很难复制这种临床现象,只是接种在70日龄以内保育猪,可以引起一定的死亡率,在实验室很难复制中大猪的死亡。

因此,如果以蓝耳病变异毒株为主的高热病,应以蓝耳病的防疫为主,即将发病猪和尚无临床表现的猪隔离开,病猪可采用中药对症治疗,抗生素此时慎用。对无临床表现的猪可采用蓝耳病活疫苗紧急接种。对用无蓝耳病变异毒株参与的猪高热病,也应实验室确诊后,根据确诊主要病原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对症治疗一定坚持缓慢通便,缓慢退烧的原则。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