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从事猪肉价格研究的王志丹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养殖户都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来选择是否养猪,多养还是少养,但是猪的生产周期最少要五六个月,最长要两年时间,一旦养殖户做出了选择,就只能被动地等待生猪出栏时的市场行情,由于散养户一直在我国生猪养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面对价格涨跌,他们的选择往往趋同,所以经常带来生猪供给的严重短缺或严重过剩。今年猪价飞涨,很大程度上就是去年赔钱后的散养户纷纷退出的后果。
天琪期货研发部研究员 王志丹:至少30%以上的散养户他们随意进出,他们根据对终端市场价格的判断,进出的举措造成市场空缺,大型养殖场没有能力来弥补这个缺口,散养户的就对市场的供应产生较大的影响,供应不稳,价格就不稳。
王志丹表示,应对猪周期,有关部门很早就提出要完善信息发布机制,让养殖户掌握市场供需形势。但事实上,统计整体的养殖规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按照一直以来执行的标准,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叫散养户,但出栏能力在100头左右的所谓规模养殖户在进入和退出上也相当随意,这样单纯的规模养殖的数据并不能准确代表市场的实际供给能力。王志丹认为,有必要修正现有的散养户界定标准,给政府部门掌握行业真实数据创造条件。
天琪期货研发部研究员 王志丹:我个人认为他的年出栏在200头以上,或者说他至少投资10万到二十万,进入市场之后不能因为短期价格波动,他就退出这个市场达到欲退不能的程度,才应该算是散养户。因为他们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自己的养殖规模,而不是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来确定是该养还是不该养。
在研究了从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猪肉价格波动周期的数据后,王志丹发现近几年猪周期变得更加频繁,波动幅度也越来越大。业内有一个说法是猪肉价格三年一个波动周期,而从2007年到现在,四年就出现了三个周期。由于猪肉价格现在主要就是由供应量决定的。目前国能每年对生猪的需求在4.5亿头左右,如果说要保证市场上的供给能够基本稳定,达到规模、在价格波动欲退不能的的养殖场,至少能供应总需求量的60%到70%。同时国家如果继续加大对散养户的防疫、科技的投入与支持,那么整体猪肉市场的供应将趋于稳定。在需求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只要市场需求能够基本满足,价格的波动也会逐渐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