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养猪户的养殖数量逐年增多,促进了兴宁市畜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然而由于饲养较密集,猪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面对复杂的猪病,养猪户盲目滥用抗生素,往往忽视了对肠内病原菌的控制,使肠内病菌持续感染、交叉感染成为可能。减少病原菌在肠内繁殖和传播,是避免肠内病原菌长期存在的方法之一。消毒的目的是杀灭病原菌滞留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但对病原没有治疗作用,只有观察和测量猪的体温才能识别病猪。因此,消毒工作和测量猪的体温同等重要,应相结合。体温是猪体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如果猪只的体温出现异常,表明猪的生理机能被扰乱。一般猪只发病特别是感染传染病时,体温明显升高,此时应采取多项措施预防生猪的发病。因此,体温是诊断猪体疾病不可缺少的依据之一。 1猪的正常体温范围 一般猪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8.0-39.5℃。对于不同时段的猪,其体温(直肠温度)有所差异,如上午猪的正常体温较傍晚时高0.5℃。对于不同年龄的猪,体温也有所不同,如初生的猪体温为39.0℃,哺乳仔猪39.3℃,肥猪38.8℃,中等重量的猪39.0℃。对于不同性别的猪,其体温的差异较小,如公猪38.4℃,妊娠母猪38.7℃。 2猪体温的测量方法 一般用猪的直肠温度表征猪的体温。测体温前应在兽用体温计的末端系一条长10-15cm的细绳,在细绳的另一端系一个小铁夹。测前应先将水银柱甩至35℃刻度线以下,再用酒精棉球、碘酊消毒,并将少许润滑剂涂抹在体温计表面。测量时,一只手拉住猪尾,另一只手沿稍微偏向猪背侧的方向将体温计插入肛门,为使体温计指示较准确的测值,应在测前固定体温计,可用小铁夹夹住猪尾根上方的毛。2-5min后即可取出,用酒精棉球将体温计擦净后读数。测量猪的体温时应注意,对于初生乳猪,要用手抓住体温计末端进行固定,体温计插入深度不可过深;对于性情温驯的猪,可先用手指轻轻搔其后背部,待安静站立或卧地后再测量;对于骚动不安或凶暴的猪,应作适当保定后再进行测温;对于刚经过剧烈运动的猪,待其适当休息后进行测温。 3从猪的体温变化判断病情 3.1猪体温升高时的发热发展过程 3.1.1体温上升期。不同的疾病,猪体温升高的速度不一致。如猪瘟、副伤寒等病,猪的体温上升较慢;而猪肺疫、猪丹毒等病,猪的体温上升较快。病猪表现为喜钻草堆,精神沉郁,心跳、呼吸加快,食欲下降。体温上升期,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同时肌肉收缩增强,肝、肌糖元分解加速,使产热增多。 3.1.2高热期。不同的疾病,高热期持续的时间不同,如口蹄疫、猪瘟仅持续数小时或不超过1d。病猪粪便干燥、尿少黄短,皮温增高,眼结膜充血、潮红。高热阶段,产热和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维持平衡,散热过程开始加强,皮肤血管舒张,产热过程也不减弱。 3.1.3退热期。如果逐渐下降,则预后良好;而体温突然下降或迅速下降,则为骤退,可引起虚脱甚至死亡。病猪大量排汗、排尿、产热减少,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一般由于机体的防御机能增强或获得外援(经治疗)使猪的体温逐渐下降。 3.2按猪的体温升高程度判断 3.2.1微热。常见于乳房炎、胃肠炎等局部炎症或某些慢性传染病,如慢性猪瘟、副伤寒等。一般微热的体温为40-41℃,超过猪的正常体温1℃左右。 3.2.2中热。见于肺炎等局部器官感染,常见于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如急性猪瘟、流感等。一般中热的体温为41-42℃,超过猪的正常体温1-2℃。 3.2.3高热。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和广泛的炎症,如猪熳、肺炎、流感、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急性弥散性胸膜炎、腹膜炎等。一般高热的体温为42℃以上,超过猪的正常体温2℃以上。 3.2.4最高热。常见于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丹毒、炭疽、急性败血型链球菌病等。一般最高热的体温超过猪的正常体温3℃以上。 3.3按猪的体温高低判断 猪的体温低于体温最低温度称为低温(体温降低),一般发生于猪只循环衰弱、产后瘫痪、大出血、某些中毒或临死期;猪的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的范围即称为高温或发烧(体温升高),一般发生于猪感染某些炎症或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如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流感、猪丹毒、猪肺端、猪伪狂犬病等。 3.4按猪的热型曲线判断 3.4.1稽留热。即病猪高热持续时间在3d以上,日差在1℃以内。如猪瘟体温升至40-42℃,稽留不退。 3.4.2间隙热。即病猪交替出现发烧期与不发烧期。 3.4.3张弛热。即病猪的体温下降至正常体温范围,日差超过1℃。 4防疫措施 养猪户了解猪体温变化情况后,应尽可能把猪病发病率降到最小,积极做好防疫工作,提高饲养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