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湖北省着力打造现代化畜牧业强省的一个缩影。来自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的数字显示,现在的湖北畜牧业已成为千亿元产值的大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一”,生猪超过粮食,成为产值第一的大宗农产品。100多个种畜禽场让“鄂猪行天下”,全省中的33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和31个省级畜牧大县,让湖北生猪出栏排在全国第5位;禽蛋、肉禽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蜂产品出口连续11年全国第一,禽蛋出口连续5年全国第一……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全省农业要多出亮点、多出品牌、多出龙头,实现从农业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而畜牧业正在成为湖北省实现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强大推动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努力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着力构建新型畜牧兽医体制,实现畜牧业向现代化的跨越式转变。一个现代化畜牧业强省正昂首阔步走向人们的视野!
政策推动龙头带动
多还是少,屠还是养?“十一五”期间,三年一个周期“养猪赔钱”的怪圈一直考验着畜牧业从业者和管理者的神经。在许多地方散养农户纷纷屠宰母猪退出养殖业之际,“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湖北人却精明地感到这是个抢占市场先机、进行低成本扩张的大好时机。于是,湖北人逆势而上,率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6年,出台了生猪托市政策,并拿出1000万元保护母猪生产;
2007年全国生猪价格一路飚升,湖北拿出2亿元奖励资金鼓励标准化规模养猪发展;
从2008年起,省财政连续两年拿出1亿元资金,每年扶持新建100个万头养猪场(小区),每个“以奖代补”100万元;
2010年,在全国猪价持续低迷之际,湖北连续出台《关于发展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坚定养殖户的信心。
2011年,针对今年生猪价格持续上涨、CPI高位运行等影响,湖北迅速制订了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方案。
……
“我们中粮集团是2002年进驻武汉的,2007年4月又投资5亿元,建成了年产3万吨低温肉制品项目。”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楠向记者介绍,现在公司已经发展为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及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牧业、食品加工企业。
各项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养殖基础、养殖资源逐渐被一些知名企业看中,为湖北省的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正大、温氏、六和、新希望、双汇、雨润、宝迪、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集团先后来鄂投巨资,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畜禽养殖场和产品加工厂。
在筑巢引凤的同时,湖北畜牧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不断培育壮大自身的本土企业。汉口精武、湖北神丹、湖北同星、湖北思乐、宜城襄大、武汉丰泽、武汉天种等一大批本土企业进入了业界的视线。他们在带领中小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获得稳定收益方面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作为肯德基国内重要供应商之一的湖北同星农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站在从以色列和法国引进的616自动环境控制系统和多寿自动加药系统的养鸡大棚边,董事长杨洪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公司一对从事肉鸡养殖工作的农村夫妇,可以管理3栋现代化鸡舍,按照一批出栏肉鸡2.5万只,一年共饲养6批计算,如果养殖成活率96%以上,料肉比达到1.9∶1,那他们的年收入就可达12万元。
本着“从源头做起的放心肉”理念的宜城襄大农牧有限公司,每年给养殖户垫付资金达5000万元,与1万多农户签订玉米、小麦等农副产品生产回收合同,对养殖户提供“四包”,一举带动当地1万多户农户发展养殖业,为农户实现年收入5亿元。
到“十一五”末,全省已建成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场508个,绝对数量全国第一;拥有各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79家;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37家、5亿元以上的13家、10亿元以上的6家、15亿元的1家。
“十一五”期间,在龙头企业和企业家的带动下,全省有1000万左右的农民从事畜牧业,100万农户靠专业从事畜禽养殖实现了增收致富,基本形成了汉江流域肉牛、清江流域肉羊、长江流域生猪、江汉平原家禽、宜黄高速公路沿线城郊奶牛等五大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