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动态» 正文

南师大教授研究“河蟹颤抖”14年找出致病元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5-18

  河蟹会颤抖吗?当然会,而且一旦抖起来,就意味着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河蟹颤抖病,对于一贯横行的河蟹们来说,是个恐怖的疫病,不仅能迅速传染,而且死亡率极高。

  2008年,农业部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河蟹颤抖病正式列入其中。其实,从1998年开始,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文教授就在研究河蟹为何会颤抖,2004年,她成为国际上发现螺原体一类的病原侵染水生动物的第一人。不过,虽然在实验室里每天面对虾蟹,1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文教授却说,“因为不吃河蟹,一开始连怎么剥都不会。”

河蟹颤抖病

最早在江浙一带发现

  “河蟹颤抖病,这个名字是渔民们起的,流传广了,就成了学名。”16日,在南师大生物楼二楼的办公室里,王教授先向记者介绍了这个怪病名的来源,她说,还有的地方,称为“抖抖病”或者“上岸病”。

  这些在外行人听上去觉得挺可爱的名字,对于河蟹们来说,却是噩梦。因为一旦出现颤抖或者上岸的症状,说明河蟹已经感染了无法医治的致命病毒。

  王教授介绍说,染病的河蟹先是不吃食,后来翻身肚皮朝上,“抖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了。”她回忆说,最早得知“河蟹颤抖病”,是在1994年,那年她刚从细胞生物学专业,转而研究水产养殖专业。

  “这种病最先在江浙一带发现,后来很快遍及全国。”因为江浙皖一带是河蟹养殖的重点区域,所以当年很多重点养殖区都遭受了巨大损失,突然出现的疫情,让专家们手足无措。

  真正开始着手研究“颤抖病”,还有个插曲。“1998年中科院有个老师申请了这个研究项目,来找我帮忙。”当时,对方提供了5000元科研经费,王教授依靠这笔经费开始了研究。

螺原体病毒

只有头发丝的1/350

  “颤抖,是因为神经支配肌肉。”从这个思路出发,最早的研究是将发病的河蟹解剖,放到电子显微镜下开始寻找病原体。从确定方向,到最后寻找到致病“元凶”,这个过程花费了近10年。

  王教授介绍说,夏天是河蟹生长快速期,也是颤抖病的发病期,因此取材只能在夏天进行。“光是取材,就花了3年时间。”王教授介绍说,在微生物学上有一个重要法则叫科赫氏法则,必须把病原体分离出来,看健康河蟹是否能感染,并且能再分离出病原体。

  这个实验在当时得到了成功!但是,在通过DNA基因来鉴定时,王文却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之前只在植物和昆虫身上存在的“螺原体”。“当时很惊讶,因为从来没有人在水生动物体内发现过螺原体!”

  螺原体有多大?小于0.2微米,这个概念如果用人的头发丝来比较,人类的头发平均直径为70微米,也就是说螺原体只有头发丝的1/350。

兔子血清

制成试剂免费发放

  在一系列科学验证得到证实之后,王文在国际期刊上发布了这一消息。这也奠定了她作为国际螺原体领域的权威专家,她作为唯一的亚洲专家,被邀请加入最新组阁的国际螺原体分类标准起草委员会。

  “2004年发现螺原体,但是直到去年,这种病原才被正式命名。”16日,王文教授介绍说,最后国际认定的命名是“螺原体”和“螃蟹”的拉丁文组合。

  从明确病原后,王文带着她的团队开始专攻研究如何防治。

  “水产养殖业,对病害首先是预防,治疗只能是辅助手段。”但是颤抖病发作时,河蟹就已经不进食了,因此喂食药物也无从谈起。一系列实验之后,王教授将死病菌注射到兔子体内,并从兔子血液中提取了抗体。

  目前,用兔子血清制成的试剂,已经陆续在南京周边的河蟹养殖户中投放。5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专题报道了王文教授取得的成果。“第二天,有外地养殖户打来电话询问,哪里能买到这种试剂盒,王老师回复是‘我们不卖,但是我们送’。”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孟庆国博士笑着介绍说,目前送出去的试剂盒有100多个。

文艺范女教授

能歌善舞还擅长国画

  冰箱里放着满满的试剂,地下室的水族箱养着实验需要的虾蟹……16日,在生物楼二楼实验室里,记者发现大小约为30平方米的实验室,有3位教授共同使用,各种仪器摆得满满当当。

  “刚开始王老师没有实验室,河蟹颤抖病出了一点成绩后,当年才在随园校区有了个用厕所改造的小实验室。”孟庆国是王文教授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实验室任讲师。谈到王教授,孟庆国一语总结,“就是人好!”

  学生生病她去看望,学生毕业她帮忙推荐,为了团队氛围,每个月都会组织实验室聚餐。

  王教授1957年出生于新疆。孟庆国介绍说,在一次实验室聚餐时,曾见过王教授跳新疆舞。平时,王教授还特别喜欢运动,乒乓球、篮球等等,只要学校有教职工比赛,她一准儿参加。

  这位从事科学研究的女教授,非常文艺范。“王老师很擅长国画,有同事出国前,还问她讨画送给外国朋友。”孟庆国介绍,“有一次,王教授还说‘如果不做科研,更喜欢搞艺术。’”

团队成员

实验室里练出吃蟹速度

  “我出生在新疆,以前从来不吃虾蟹,刚开始在实验室连解剖都不会!”16日采访时,王教授笑着介绍说,后来为了研究河蟹,她回家请教爱人,才学会了怎么剥蟹。

  提到这一段,孟庆国回忆说,“王老师最早看到螃蟹时,还奇怪怎么长得和蜘蛛一样。”在2008年时,实验室曾对江苏省大部分重要螃蟹养殖区做了取样调查,每个县要求送检30只河蟹,有时一天最多有10个县来送检,那些天,实验室里全是螃蟹!“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解剖河蟹。”孟庆国笑着说,后来,大家吃螃蟹的速度都练出来的。不过,每次实验室聚餐时,大家一般都不会点虾蟹,“因为太贵了!”(刘蓉)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