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养猪业界的专家、企业家和相关政府部门人士齐聚北京,就当前国内养猪环境控制的主要措施进行了专题座谈,深入探讨当前国内养猪环境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养猪业造成的影响。大家一致提议要优化改良国内养猪环境,提高养猪业效益,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牢牢把好养殖环境的第一道关卡。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养猪业蓬勃发展,大量规模化养猪场不断出现,使养猪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养猪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养猪场的环境控制问题就越发重要,甚至已成为生猪养殖成败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现阶段,猪价处于下滑态势,业界更需关注环境控制对生猪生产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引入新观念是当务之急
新时期我国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猪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养出更好更优质的猪,成为广大生猪生产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将会在今后的生猪养殖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何伟勇指出,大中规模猪场的出现将逐步淘汰散养农户,但随着养殖集团化的初步显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由此必将引发猪群疾病防治措施的变革。他说,当前猪的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困扰养猪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生猪养殖规模的大小与猪的肺部病变率(屠宰时)成正比,生猪养殖规模小于100头时是8%,大于300头时为23%。舒适的养殖环境可以减少猪的呼吸道和胃肠黏膜的损害,畜舍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更有利于家畜的生长。因此,在环境控制方面,要不断完善传统方法,更新观念,开发新方法。
当前我国养猪业的主要问题是猪粮比价的大起大落,其主要原因是母猪数量的波动,从而间接影响到仔猪的数量。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林云指出,目前,猪病是广大养殖场(户)最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病毒性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农民害怕养猪,导致猪价大起大落。
王林云教授说,猪患病导致死亡与猪场的内、外环境都有关系。猪舍内环境需要加强管理和有效消毒,控制病原菌滋生的传染源,切断其传播途径,才能有效控制疫病的传播。而外环境中活畜(生猪)的大流动是造成病毒性传染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控制全国的猪病毒性疾病。他建议,应改变生猪饲养与猪肉流通格局,提倡“集中屠宰,就近屠宰”,改活猪流通为猪肉流通;设立“肉类批发市场”和“肉类批发市场工商物价管理所”;建立集中处理的病死畜禽化制厂;分地区、分阶段控制猪的病毒性疾病;提高每头母猪年出栏仔猪数,减少母猪饲养数量;扩大生猪直报网点;鼓励建立“养猪企业+大户”的养猪集团或专业合作社,实行在集团内封闭饲养。
用新技术提升效益和品质
在畜牧生产中,品种、饲料、防疫和环境是决定生产水平高低的四个主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当品种、饲料、防疫问题基本解决后,环境将起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往往被忽视。
“养殖者如何选择适合的畜禽养殖环境改良产品,将直接影响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北京斛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一说,当前,干粉类畜禽养殖消毒产品在国外应用了30多年,基本摒弃用液体为家畜消毒。在“养猪王国”丹麦,猪场健康状态呈良性循环,养殖环境的有效控制是主要理念之一,通过矿物质的综合效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增加养殖效益。由斛盛开发的畜牧生产环境改良产品“施立安”,正是采用天然矿物质加工成的纳米级超微粉复合物,具有超级强大的吸附、除菌杀毒功能,在减少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保持畜禽舍干燥、净化空气等方面有出色表现。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陈伟然说,欧美国家在控制养猪环境的新理念方面超越中国。畜牧生产企业要能控制好动物的生长环境,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传播途径,那么动物就会生活得舒适,疫病自然就会减少;疫病减少,就可以减少用药,动物自身免疫力就会提高,生产效益就会提高。
我国养猪业正面临着由农户养猪向集约化和产业化转型的剧烈市场动荡期,疫病和食品安全正困扰这一产业。如何引导养猪产业实行市场转型,实施猪病净化和多点式安全生产,实施无公害、绿色猪肉和品牌战略,实施养猪环保与农业互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期如何将更多更好的新技术应用于养猪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将是我们要面临的全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