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饲养管理» 正文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8-02

  随着气温升高及湿度的加大,猪群细菌病发病率将上升,更需警惕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2周龄~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群,发病率为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1病因分析

  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易发。

  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

2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健康仔猪与带菌猪通过接触经呼吸道而感染。气候突变,舍内猪只密度过大、拥挤、长途运输、舍内卫生条件恶劣等均可诱发本病。

3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炎症部位,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皮肤及黏膜发绀、站立困难甚至瘫痪、僵猪或死亡。母猪发病可流产,公猪跛行。哺乳母猪的跛行可能导致母性的极端弱化。死亡时体表发紫,肚子大,有大量黄色腹水,肠系膜上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尤其肝脏整个被包住,肺的间质水肿。

4剖检症状

  胸膜炎明显(包括心包炎和肺炎),关节炎次之,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严重的呈豆腐渣样)特征。肺可有间质水肿、粘连,心包积液、粗糙、增厚,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关节病变亦相似。

  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有出血边缘隆起呈米粒大的血泡,肾乳头出血严重,猪脾边缘有梗死,肾可能有出血点,肺间质水肿,最明显是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喉管内有大量粘液,后肢关节切开有胶胨样物。

5诊断要点

  ①根据发病情况,病状和剖检变化可初步确诊,但最好进行病原体检查。②采取浆膜面物质或渗出的脑脊髓液和心脏血液送诊断室,接种转移培养基上,可分离出本菌。用脱纤蛋白的血和胰蛋白胨血液琼脂培养基,能提高该菌的生长速度。③用绵羊或牛血液琼脂与葡萄球菌作交叉划线接种,培养24~48h,该菌在葡萄球菌落周围,呈卫星现象。④鉴别诊断。本菌应与链球菌,丹毒丝菌、放线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及支原体等相区别。

6防治措施

  (1)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h后用清水冲净。

  (2)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3)重症病例肌肉注射,每次0.2mL/kg,每早肌肉注射1次,连用5—7d。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0mg/kg,每晚肌肉注射1次,连用5~7d。大群猪口服土霉素30mg/kg,1次/d,连用5~7d。

  (4)用自家苗(最好是能分离到该菌,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中)、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能取得较好效果。母猪于初免猪产前40d进行一免,产前20d二免。经免猪产前30d免疫1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 30日龄进行,1m/L次,最好一免后过15d再重复免疫1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lOd以上的间隔。

  (5)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在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1个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同时在料中添加以上推荐药物组合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6)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猪场其他疾病的防治一样,是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并改善猪群的饲养管理,同时重新思考猪舍设计。

  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解剖产房后期仔猪和断奶保育猪,可见肺脏有水肿炎症、心包积液或绒毛心,关节液增多或化脓,有的急性死亡,多数消瘦死亡。送检发病活体检出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发病猪即使使用药敏试验选出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样无效。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