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中国乳业转型之困:屡陷危机 受资源环境制约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8-21

  消费者对奶制品的青睐促进了中国奶业的快速成长。然而,随着奶制品需求量增大,原料奶供应紧张,市场上出现奶品掺假等乱象;分散经营的方式,生产效率比较低,导致奶源质量缺乏保障;自然环境恶化,奶业污染事件频发等事件。当前,中国奶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奶业屡陷危机但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奶源国,但奶业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市场2/3的奶制品需求依赖进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牛奶产量为3656万吨,以当年人口计算,中国人均占奶为27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广东的生鲜乳产量仅能满足省内市场需求的1/3,很多企业在当地扩产,有的甚至到福建、云南等省份寻找奶源。

  据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陈三有介绍,广东每年向香港输入生鲜乳1万多吨,约占全省生鲜乳总产量的12%,但目前向港输送牛奶的意愿减弱。除了香港严格的奶品质量标准和港币兑人民币汇率变化影响外,广东省内的生鲜乳市场供小于求、奶农不愁销路是主要原因。

  尽管奶业屡陷信任危机,业内人士依然看好中国奶制品的市场,国外乳业巨头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中国对乳制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奶制品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好处。”恒天然中国区总裁腾斐励告诉记者。

  腾斐励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老年人和城市上班族消费奶制品,中国的奶制品市场有望在未来8年内翻一番,即到2020年消费7000万吨牛奶,其中鲜奶将成为市场主要需求。

  据悉,为扩大在华生产,恒天然今年4月宣布投资5.57亿元新建两个中国牧场,使其在华牧场增加到5个,奶牛增加至15000头,牛奶产量达到15万吨。

奶业转型面临资源和环境等制约

  为提升乳制品的质量和产量,国家加大了推进奶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力图转变长期以来以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方式。然而,来自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制约成为奶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南庆贤表示,近年来中国下了很大力气整顿奶业。过去中国奶牛大约60%分散在个人手里,而加强整顿后,个人牛群大约占40%,规模化养殖占30%。投入多规模小,导致中国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

  华夏畜牧总裁邵祁认为,中国奶牛牧场经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人才。“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奶牛养殖实际上需要非常科学的管理方式,远远高于饲养家禽和猪的要求。”

  恒天然在华牧场面临同样的问题。腾斐励告诉记者,能否招募到合适的人才、找到适合奶牛圈养以及优质饲料和水资源供应便捷的场址,是公司在华牧场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北方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奶源带,但由于缺少优质种牛和饲料,中国奶业产量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不得不大量从海外引进奶牛。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仅进口奶牛2800头,而2011年达99361头。

  然而,不断增多的牛群也给中国有限的耕地带来沉重压力。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表示,中国现有1300万头奶牛,一头奶牛每天要吃4公斤至5公斤食物,导致饲草料难以为继,为此每年需要从美国等国家进口大量饲料。

  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广东,尽管奶业有积极发展的动力,却面临无地可养奶牛的尴尬。陈三有介绍,由于奶牛养殖业不可避免地对地方环境造成污染,地方政府迫于环保压力要赶走奶牛。另外,农业免税政策实施后,地方政府非但不能从养殖场获得税收,还要承担各种补贴和污染治理。再加上土地用于农业养殖创造的财富远低于工业生产,地方政府没有拿出土地扶持“低效益”的农业养殖发展的动力。

规模化养殖须破解资金、管理等难题

  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推广,近年来很多地方建起吸纳散户奶农的规模化牧场,以养殖场或小区、奶联社等模式为主。据农业部全国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锋介绍,从2009年至今,国家已累计扶持近2000个奶牛养殖场和小区。养殖小区的主要形式是奶企托管散户奶牛,产奶卖给企业。

  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地方养殖小区并未达标,只是“新瓶装旧酒”。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奶农武平平说,小区养殖跟奶农自家养殖没有太大区别,除了牛喝水更自由外,吃的还是奶农自己配的料,睡的环境也跟奶农家里差不多,只是奶农每天要到养殖小区喂几次牛。“因为企业说不收散奶,只收小区奶站的奶,大家才进的小区。但我们还是跟以前一样养。不过对企业来说,这样就方便他们管理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榆树城村奶农老王告诉记者。

  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兆林说,现在很多小区并未达到相关规范要求,事实上沦为“集中化散养”,这是下一步推进规模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前景最为看好的奶联社模式为例,奶农通过合同方式,用奶牛入股奶联公司,不参与经营,获取分红。尽管加入奶联社的奶牛产量明显提升,但由于缺乏资金和现代管理体制以及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奶农和企业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

  据内蒙古农牧业厅畜牧业处处长白音介绍,国家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但是相比奶业的经营规模,这些补贴只是杯水车薪。在牛奶产量居全国之首的内蒙古,50头以下的散养户实现规模化养殖,至少需要投入30亿元,而国家在扶持内蒙古发展规模养殖场建设方面资金每年只有7000万元。

  “如果中国奶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与美国类似,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资源生产更多的牛奶。”邵祁认为,奶制品的质量最终将会提升,只是需要花费时间,毕竟中国奶业“船大难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