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β-葡聚糖酶制剂的商品化生产,使得大麦可作为饲料原料添加到家禽日粮中,并且不会因高β-葡聚糖水平而降低家禽的生产性能及产生粘性粪便(Campbell和Bedford,1992)。目前,β-葡聚糖酶已广泛用于世界大麦产区。不过,有关热处理对添加到饲料中β-葡聚糖酶影响的研究报道仍然有限。
Eeckhout 等(1995)对在50~95摄氏度下调质和在72~91摄氏度下制粒的商品仔猪料中的β-葡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即使在最低温度下,饲料中的β-葡聚糖酶活性在加工后亦丧失40%,而在最高温度下,仅保存7%的活性,并且2/3的活性是在调质期间丧失的。另一方面,Esteve-Garcia等(1997)发现,添加到肉仔鸡料中的β-葡聚糖酶经过接近80摄氏度的调质与制粒温度仍能保留大部分的活性。其所使用的酶被制成微细颗粒。这表明,β-葡聚糖酶可以稳定的形态添加到饲料中。
至少有2个试验对肉用雏鸡在饲喂经热处理的酶补充日粮后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McCracken等(1993)在大麦基础日粮中添加了一种稳定形态的商品酶混合物,其中含有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日粮在制粒前于85摄氏度温度下加热15分钟。结果表明,日粮在未补充外源性酶的情况下进行热处理,使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降低、肉用雏鸡肠道内容物的粘度增加及粪便干物质含量减少;但在补充外源性酶的情况下进行热处理,则提高了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并消除了热处理引起的不利效应。这充分说明,酶在85摄氏度温度下仍保持活性。Vukic-Vranjes等(1994)测定了两种日粮中添加商品酶混合物的效应,其中一种日粮含有20%的大麦。该酶混合物含有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果胶酶活性。这两种日粮在70~75摄氏度下调质,在110~120摄氏度下制粒或挤压膨化。与制粒相比,挤压膨化对雏鸡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挤压膨化还使饲料的体外粘度增加,这表明高温使饲料中非淀粉类多糖的溶解度增加。对日粮不论是制粒还是挤压膨化,补充酶混合物都改善了雏鸡的生产性能,这表明日粮经过挤压膨化的加工处理后仍然存在酶活。Vukic-Vranjes等(1994)的研究还表明,在日粮中补充酶混合物降低了饲料浸提物的粘度,这说明饲料在雏鸡采食前存在酶活。他们甚至在处理饲料之前仍不能排除饲料中酶活的存在。
Inborr和Bedford(1994)对补充酶并经热处理的饲料中的酶活及饲喂该饲料的肉鸡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在大麦基础日粮中添加的β-葡聚糖酶(该酶与1993年McCracken等所使用的酶是同一产品)在日粮经75摄氏度下调质及制粒后发生明显失活。在95摄氏度下调质30秒和15分钟分别使β-葡聚糖酶活性丧失84%和91%。Inborr和Bedford(1994)试图确定体内外酶活的测定是否是评价加工处理对酶活影响的最准确的方法。结果表明,酶活的回收率在最低加工温度下最高,而在最高加工温下最低,但该结果并不能通过肉鸡的生产性能准确得到体现。肉鸡体增重的最高值和耗料增重比的最低值是在居中的调温度(85摄氏度)下获得的。显然,酶在该温度下仍然保持活性,并且热处理的正效应超过酶失活的负效应。
Pickford(1992)研究表明,β-葡聚糖酶的稳定化处理可使其免受75摄氏度制粒温的影响,但不能承受95摄氏度的制粒温度。Cowan和Rasmussen(1993)报道,商品β-葡聚糖酶在65摄氏度以上制粒温度下明显失活,但若对该产品进行涂抹处理,则可使其免受75摄氏度制粒温的影响。以上两个报道都很简短,有关提高β-葡聚糖酶热稳定性的研究报道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