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仔猪哺乳期腹泻八类型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0-26

  仔猪腹泻是指4月龄内的仔猪尤其是哺乳仔猪及其刚断奶仔猪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在仔猪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据报道,30千克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10.3%,冬季发病率可达69.9%,死亡率可达19.6%。腹泻造成的危害很大,轻度腹泻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良及生长受阻,严重腹泻则导致仔猪脱水,甚至死亡。病愈后也往往生长发育不良,日增重明显下降,甚至形成僵猪。其次由于拉稀会使猪的体质和免疫力下降,导致疫苗免疫失败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从而使养殖户在经济上蒙受较大的损失。

  (一)母源带毒型 发病原因为母猪产后感染(如患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等)和母猪隐性带毒,使致病因子通过乳汁和接触传染给乳猪。乳猪病后表现为红痢、黄痢、白痢和水样腹泻。防治主要针对母猪:母猪产前、产后8小时各肌肉注射1次长效抗菌剂(磺胺类),剂量10毫升/次,或产前24小时喂服“子母康”1袋,产后连喂3天,每天喂服1袋;根据母猪产后感染发病症状,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二)消化不良型 造成消化不良型腹泻的原因有3种:一是母猪产前营养过剩,产后蛋白质摄入过多,造成乳汁过浓,引起乳猪脂肪性下痢。病仔猪粪便呈黄色油脂状,有臭味,以3~10日龄仔猪多发,一般全窝发病。二是母猪营养不良,奶量不足,同时仔猪开食较晚而造成乳猪饥饿性下痢。病猪粪便呈黄绿色,毛色无光。该型多发于15~20日龄。三是在补料期间饲养方法不当,饲料搭配不合理,饲喂次数过少。猪只每次吃得太饱,饮水过多,造成饲养性下痢,病猪粪便中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防治:仔猪、乳猪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防止人为因素造成仔猪下痢。药物治疗:母猪用小苏打片60~80克,分4次内服;苦参100~200克煮水后拌料喂母猪;酵母片50~1000克,分4次给母猪内服;仔猪可口服小剂量的酵母片,用痢菌净粉等辅助治疗。

  (三)环境变化型 昼夜温差变化大,特别是部分地区季节温差达15℃以上时,极易造成乳猪腹泻。另外,饲养场所变更、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药水的刺激等都可引发疾病。防治主要是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加强饲养管理。病重乳畜可适当应用黄连素、痢菌净等药物治疗。

  (四)乳猪感染型 乳猪自身感染了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流感、猪瘟、细小病毒、冠状病毒等)、寄生虫等。乳猪主要表现为不食、体温升高,红痢、黄痢、白痢及水样腹泻等症状。治疗方法:细菌、病毒感染的,取庆大霉素10支,计20毫升(8万/支)、黄连素2支,计20毫升(0.1克/支)、盐酸吗啉双胍2支,计20毫升(0.5克/支)、复方敌菌净片100粒混合浸泡10分钟后搅拌均匀,乳猪每1千克体重喂服混合液2毫升,病重者重复使用1次。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可用敌百虫片,按每1千克体重0.10~0.15克1次内服,1周后再服用1次;或用槟榔20克、贯众40克煎水内服。

  (五)贫血型 造成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营养不良,母猪怀孕期饲养管理不当,缺乏青饲料或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仔猪出生后皮肤灰白,可视黏膜苍白,排泄黏稠的稀粪。可用硫酸亚铁0.5克、酵母粉1克混于补料中,每天1次,连用10天。

  (六)硒、维生素E缺乏型 据资料显示,我国70%地区的土壤都缺硒,在这些地区的土壤上生长的青饲料会存在缺乏硒元素的问题。另外日粮中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搭配不合理也可造成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仔猪拉黄色或黑色粪便,四肢无力,眼睑、下颌和腹下水肿,肌肉战栗等。采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10毫升(含亚硒酸钠10毫克,维生素E500国际单位)给妊娠母猪肌肉注射,用于预防,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治疗可用上述注射液每头仔猪注射1毫升,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天2次,直至好转。

  (七)饲料变质型 哺乳仔猪补料中有过期、霉变饲料而造成仔猪腹泻,此时应立即停喂补料,改喂新鲜饲料。

  (八)药物反应型 哺乳母猪在哺乳期发病,若用药不当可引起仔猪腹泻;另外,仔猪在注射猪瘟、副伤寒等疫苗时,由于体质原因也可发生腹泻。为确保免疫成功,此时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只需加强饲养管理,1~2天即可康复。

Baidu
map